为什么建亭子(中国亭子的文化内涵)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9:02:28"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曲《送别》道尽了世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在古人抒发离别之情时,总是能够出现"亭子",仿佛没有亭子的离别都是不完整的。

亭子之所以会如此频繁的出现在离别诗句当中,与它的起源有着很大的关联。亭子,最初起源自亭。亭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行政管理制度。我们所熟知的刘邦,最开始便是泗水亭亭长。作为古代的一个行政管理制度,亭的出现与驿道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

按《辞源》的解释,所谓亭,即"行人留宿食的处所。秦汉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为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遊徼。又指边地岗亭。《汉书·西域传》记载:'稍筑列亭,连城而西'"。
脱胎于驿道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的亭,在随后的发展中衍生出其特有的建筑风格。从字体的机构上来看,我们所看到的亭,其中的"丁"便像是那矗立的亭柱。这些由矗立的柱、亭顶构成的亭子,慢慢地成为道路附属设施、成为道路的立面景观。同时因为这独特的位置,亭子开始被赋予了文学意义。

因为亭子通常都是立于道路两侧的"边地岗亭 ",所以难免成为了亲友送别的所选之地。
在古诗当中,亭子与别离的作品有很多。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当中,就曾这样描述:"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欧阳修的《浪淘沙》当中,同样有者:"长亭回首短亭遥。过尽长亭人更远,特地魂销"。李齐贤的《太常引暮行》当中描绘道:"今夜候明星。又何处、长亭短亭";晁端礼的 《朝中措》有:"短亭杨柳接长亭。攀折赠君行。莫怪尊前无语,大多分外多情";康与之的《卜算子》有:"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今古短长亭,送往迎来处";戴复古《醉太平》有"长亭短亭。春风酒醒。无端惹起离情"。
无数的诗人都将这古亭赋予了对朋友的不舍之情,亭子屹然成为了离别的代言词。

元曲当中,王实莆在《西厢记》当中描写到:崔莺莺一见长亭,就知分离不可避免,不禁深情感喟:"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赋文当中,也有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哀江南赋》当中这样描绘道:"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短亭"。而现代诗词当中,关于亭子最出名的便是弘一法师的《送别》,也就是前文提及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千百年间,无数的文学作品都赋予了亭子送别的含义。在这一系列的作品当中,古人们都会将友人、情人、思乡人的分别、辞行、归乡等等一系列的人生经历都与作为道路景观建筑的"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融合,让原本就比较"荒凉"的亭子更加"荒凉",这种"荒凉"反过来又把那种离别时的不舍之情,渴望归乡之情,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同时亭子因为其都建在路侧,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情深者,十里长亭挥泪惜别;情浅者,五里短亭依依告别。正是这个特性,亭子才能够成为古人们送别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