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为什么没有34(现在大量 33 层的高层住宅未来怎么拆迁?拆得动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4:35:11现在大量建设的 33 层,还有很多 18、26 层的高层住宅,多少年后(50 年?70 年?)将如何拆除呢?此事未来会怎么解决。

有些人提出他们县城的房子才2K/平,我答案里说成本要2-2.4K,我这里做一下解释。首先我说的价格是最近这两年的价格。其次,各地的原材料、人工费、机械费价格都不同,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混凝土C30(强度等级)470元/立方,到了某些县市,只要350一立方;人工费也不一样,比如我的城市木工280/天,到了县市240/天,这是建造的直接成本,还有间接成本,比如安全文明施工这块,有的县市,拉个围墙就开始干,但是我们单位有公司自己的内部标准、图集,必须按照规定来,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居住环境,还要使人进入工地后看起来很舒服,达到标化工地、文明工地的标准,还得注意扬尘治理、卫生保护,和农村县城的农建队区别很大。
而且优质施工单位接项目做,基本都是奔着省优、省级最高奖项去做的,所以单价超过2K,很正常,他们也要恰饭,他们不可能不赚钱给别人做,他们只能保证做出来的房子符合要求,质量过硬。
我有见过项目现场一塌糊涂的工地,进去就是一团糟,对人才机只选便宜的,成本只要1500/平。
为了避免打广告的嫌疑,我把公司logo打了马赛克,这些房子都是30-33层的商品房。
成本高是有原因的。



————————————————原答案——————————————————
我从事房建工程工作也有大几个年头了,斗胆来答一发。
中国目前在建商品房普通高层普遍在27-33层之间,为什么极少见到34呢?因为我们国家的设计规范国家住宅设计规范》对房子层高要求是宜为2.8m(注意,不是强制性),但是2.8m的空间做出来实在过于压抑(敲黑板注意),为了房子好卖,通常层高是2.9m,然而我们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对超高层的区分在于是否超过100m,超高层在消防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比普通高层的要求要高出太多,间接导致房屋建造成本大幅增加,而33层的房屋按照计算2.9*32+5.5(首层一般作为商铺或者不作使用的架空层)+0.3(台阶)=98.6m,算是和超高层打了个擦边球,避开了很多高成本的地方,而最大化得到更多面积能够使开发商的利润变大,这是33层原始动力。这些房子给施工单位的建造成本约为2000-2400元/平米(二线城市),还要加上开发商的拿地价、营销费、管理费等,最后加上交给国家的税金和利润组成我们的房价。
一开始看到问题,我不由得一笑,拆迁这种无非小问题而已,我国在爆破方面的技术相当成熟,一栋楼拆掉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夷为平地,后面看了题主的问题:“我指的不是技术上的因素,而是高层小区那么多户就算拆了也无利可图啊,总不可能拆 33 层再盖 100 层的?”这有一点小复杂,但是我愿意就我浅显的认知与知乎高知进行一番探讨,权当抛砖引玉。
作为地产商来说,既然重新开发,不管是做大型写字楼还是商场还是住宅,其中心利益点是为了赚钱,可是大家在这几十年中可以看到,很少有地产商在中心城区拿地,尤其是有一大片住宅区拿地的,原因是拆迁工作异常困难,拆迁补偿十分巨大,所以即使拿地,一般也是选择老城区中的棚户区,一来政府有棚改的需求,二来住户相对较少,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在我的城市中,政府还对拆迁户进行补贴,其实也就是合作互利,你帮我把城市形象提上来,我帮你加快拆迁速度。
然而33的高层则不然,现在的高层多为2梯3户两个单元,一栋楼192户,甚至有的两梯四户256户,一个小区一般都有15-20栋左右的房屋,约3500户,每户如何补偿?原价就已经是天价了何况是二手房价格?所以开发商的拆迁成本直线炸裂,尤其是当今的地产商,远的有万达(现在不做地产了),近的有碧桂园,都是高负债率,现金流真的非常稀少,可以说这些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将资金用到了极致,没有一分钱是乱用的。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拆迁是不符合房地产企业的需求的,现实中也是如此,大部分开发商拿地都拿的是城市周边的地,这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规模扩大,以前的老城区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慢慢的出现交通拥堵、配套跟不上新的时代要求,城市的中心开始缓缓向周边迁徙,实际上政府会起一个带头作用,比如我所在城市的省政府就搬迁到周边地区了,慢慢引导城市扩张的方向。至于原来33层的老小区,大概率会被主人出租给外来打工者,就像香港一样,自己买在环境好点的周边收租。
所以我的结论是拆不动,因为没有动力和价值,与其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不如将中心转移到周边地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如果有拆的,只是极少一部分,比如当地政府需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地标性建筑或者纪念性意义的建筑,如北京鸟巢等标志性建筑如果确定要建在城中村,那肯定就是无论多大代价都会拆(这种可能性极小,鸟巢并不是在中心区),至于要让私人开发商进行拆迁改造,可以洗洗睡了。
除此之外,很多人小看了物业的重要性。
高层的物业是非常难搞的。一旦高层小区入住最佳体验期过去(5-15年),优质住户大量迁走,那么物业工作很难开展。
而物业工作开展不利,会极大加速高层小区的破败程度。反过来加深物业工作的难度。
最后物业离场或者半死不活,小区的物业服务基本消失,政府出面维持住户人道所需。
这个过程俗称贫民窟化。
可能房子质量还算不错,能挺过20年30年,但物业挺不过。
以后的发展就是政府一直做基本维护,居民一直向下层轮换,直到居民都变成无依无靠的老人,然后老人去世,房子荒废。政府会以极低的价格从仍拥有产权的人手里回购。并推平该区域。(70年后需续交土地费用,该费用如果远高于当时房价,政府再承诺一定补偿,还有人交嘛?)
更可悲的是,如果这个地方地皮都不值钱,那政府都不会回购,彻底成为鬼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