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无以鲁国骄士的以是什么意思
82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7-21 14:51:27
【这套资料,根据部编最新初中段语文教材,结合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整理编写的这套《初中古诗文必读》,可以用于同学自学、复习、迎考使用。内容准确权威,知识点全面,可以较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实效】
《庄子》二则
·
【庄子与《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逍遥游》一文主要阐述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出自《庄子》一书的主要出于成语有鹏程万里、扶摇直上、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东施效颦、涸辙之鲋、邯郸学步。
北冥有鱼
【内容提要】
①理清思路:文章大致分为三层。先介绍大鹏的外形(前三句),接着写大鹏的活动(中间四句),最后写大鹏飞上高空之后眼中的景象(最后三句)。
②大鹏形象: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追求自由。
③想象奇特:鲲鹏的外形,大鹏的活动,大鹏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大鹏在九万里高空往下看的景象等,想象都很奇妙,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魅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④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 )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词语】北冥(同溟,海)有鱼,其名为(叫做)鲲。鲲之(主谓短语之间,无义)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变化)而为(成为)鸟,其(它的)名为(叫做)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 )天之云。是(这)鸟也,海(海水)运(运动)则将徙(迁徙)于(到)南冥。南冥者,天(天然形成)池也。《齐谐》者,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者也。《谐》之言(记载)曰:鹏之(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徙(迁徙)于(到)南冥也,水击(拍击)三千里,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气息,这里指风)者也。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以(用)息(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主谓短语之间,无义)苍苍(深蓝色),其(表选择)正(真正)色邪(吗)?其(表选择)远(高远)而无所至(到)极(尽)邪(呢)?其(它,代大鹏)视(看)下(往下)也,亦(也)若(像)是(这样)则已(停止)矣(罢了)。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主要问题】
1、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赏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答:此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刻画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气息
3.几个成语: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4.与鹏相关的诗句
①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大鹏赋》。
②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③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毛泽东《念如娇.鸟儿问答》
【试题演练】
【语段一】文略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志怪者也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 (4)去.以六月息者也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怒 而 飞 , 其 翼 若 垂 天 之 云 。
②野 马 也 , 尘 埃 也 , 生 物 之 以 息 相 吹 也 。
3.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3分)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 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 中想象手法的理解。(4分)
【答案】1. 记载、迁移、向上、离开。
2. ①当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②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3.鲲鹏是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遥。
4. 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③在想象中寄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是寄托着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内容提要】这个故事由庄子和惠子围绕是否知鱼之乐辩论构成。惠子认为非鱼不知鱼之乐,庄子知鱼之乐。其实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由庄子不经意的感叹引出: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悠然自得、愉悦的语气),惠子由此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肯定的语气,甚至是有意刁难、咄咄逼人);庄子不正面回答,以问对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针锋相对,从容不迫的语气),这样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危机;惠子接着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先退让一步,接着更进一步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以庄子的逻辑发起气势汹汹的反击,其语气胜券在握),把庄子逼到更尴尬的境地。最后庄子只好偷换概念,将辩论拖回原点,在安字上做文章,惠子的意思你 怎么 知道或如何知道,庄子偷换成哪里知道。庄子最后依然是缓和、冷静、从容的语气。
惠子是名家,好辨,惠子主要是对于事理本原寻根究底,语气咄咄逼人,攻击性比较明显;庄子语气悠然自得、从容不迫,这是是能够感知鱼乐的重要原因。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 )于( )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 ),是( )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 )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 )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 )非鱼也,子之( )不知鱼之()乐全( )矣!庄子曰:请循( )其()本( )。子曰汝安( )知鱼乐云者,既已( )知吾知之( )而问我,我知之( )濠上也。
【词语】庄子与惠子游(游玩 )于(在)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悠闲自得),是(这)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如何、怎么)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如何、怎么)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固然)不知子矣;子固(本来)非鱼也,子之(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不知鱼之乐全(完全、肯定是(这样))矣!庄子曰:请循(追溯 )其(它的,代话题的)本(本源 )。子曰汝安(哪里)知鱼乐云者,既已(已经)知吾知之(代鱼乐)而问我,我知之(代鱼乐)濠上也。
【翻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主要问题】
1.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2、你认为在这次辩论中,庄子和惠子谁是胜利者?说说自己的看法。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出发,庄子也是赢家。因为庄子结束辩论只收,惠子没有再说话,自然是惠子认输的表现。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人物评价:
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上述任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中考链接】
【语段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我知之濠上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游于濠梁 ②是鱼之乐也 ③循其本 ④子固非鱼也
6.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8分)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③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7.这则短文反映了庄子什么思想?
8.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4分)
【答案】5、①在②是③遵循④本来
6、①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②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③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7、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8.(4分) 示例:
(1)庄子胜出,因为庄子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赏事物的美,并且巧妙地偷换概念(把安知故意曲解为从哪里知道如何知道),他解了惠子的发难。
(2)惠子胜出,因为惠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求实的,并且论辩逻辑严密,逼得庄子只能诡辩了。
【语段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我知之濠上也。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鱼之乐也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云归而岩穴暝
20.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2.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3分)
【答案】 19.A 20. C 21.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2. 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或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语段三】
①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__ ⑵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___
⑶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____
8.翻译下面句子(5分) 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⑵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9.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3分)
10.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4分)
【答案】7.(3分) ⑴国都、都城 ⑵在这时 ⑶这,指鱼快乐
8.(5分) ⑴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⑵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快乐,是完全可以确定的。
9.(3分)庄子自喻为鵷鵮(1分),这说明庄子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的人。(2分)
10.(4分) 示例: (1)庄子胜出,因为庄子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赏事物的美,并且巧妙地偷换概念(把安知故意曲解为从哪里知道如何知道),他解了惠子的发难。 (2)惠子胜出,因为惠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求实的,并且论辩逻辑严密,逼得庄子只能诡辩了。(开【语段四】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
A.惠子相梁 相:做宰相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 D.请循其本 本:本心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鹓鶵 其如土石何
B.夫鹓鶵发于南海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拔山倒树而来
D.我知之濠上也 辍耕之垄上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
B.鹓鶵的故事中,庄子用鹓鶵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第二个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8.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2分)
(2)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2分)
【答案】5.C(本:本源,初始 )
6.B(B项均是介词,从。A项每一个其代词,它的,第二个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D项第一个之代词,代鱼之乐,第二个之动词,到。)
7.C( 他们的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不合文意。 )
8.(4分)(1)(2分)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评分标准:大意正确计1分,或代翻译正确,各0.5分,共2分)(2)(2分)鯈鱼游得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评分标准:大意正确计1分,从容是翻译正确,各0.5分,共2分)
【语段五】
【甲】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乙】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报浑沌之德 德:恩, 恩情。
B.人皆有七窍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 疾视:很快地看。
D.已无变矣 无变:没有反应了。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之帝为倏 之:的。 B.以视、听、食、息 以:按照。
C.子无以鲁国骄士 以:因为。 D.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 其:这里指杨震。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B.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正虚狂骄傲又充满一股血气。
D.犹应向影 译文: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17.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来做神的名字,意在说明二神做事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B.《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C.《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D.《呆若木鸡》在写法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不蔓不枝,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答案】14.C 15.B 16.C 17.A
【参考译文】
【甲】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乙】纪渻先生替王养斗鸡,十天后王问:鸡训练好了吗?
他说:没有,正在凭一股血气而骄傲。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对其他鸡啼叫和接近有反应。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了。
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语段六】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乙】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 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0.(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鱼之乐也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C.①神变则鱼逝矣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D.①子意乎鱼,目乎鱼 ②目似瞑,意暇甚
11.(3分)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12.(3分)下面对《钓鱼记》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钓同而得失异的情形。
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产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专注于目标和结果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13.(4分)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
(2)(2分)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译文:
【答案】10.D (3分) 11.C(3分) 12.D(3分)
13.(1)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快乐是(可以)确定的!(译出固全各1分,大意正确1分。)(2)我们钓鱼用的鱼饵相同,钓鱼的河水也相同,为什么有钓得到鱼和钓不到鱼的不同呢?(2分,大意正确即可)
【《庄子》故事精选】
1.惠子相梁
【原文】惠子相( )梁,庄子往见之( )。或( )谓( )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 ),搜于( )国( )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 ),曰:南方有鸟,其( )名为( )鵷鵮,子( )知之( )乎?夫鵷鵮发于( )南海,而飞于( )北海,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 )。于是( )鸱得腐鼠,鵷鵮过之( ),仰而视之曰:‘吓!’今( )子欲以( )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词语】惠子相(做宰相)梁,庄子往见之(代惠子)。或(有人)谓(告诉 )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害怕),搜于(在)国(国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代惠子),曰:南方有鸟,其(它的)名为(叫做)鵷鵮,子(你)知之(它)乎?夫鵷鵮发于(从)南海,而飞于(到)北海,非梧桐不止(栖息 ),非练实(竹子的果实)不食(吃 ),非醴(甜美 )泉不饮(喝)。于是(于:在;是:这时;于是:在这时 )鸱得腐鼠,鵷鵮过之(它或这里),仰而视之曰:‘吓!’今(现在)子欲以(用 )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鵷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内容提要】
1、评价人物: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贪图高官厚位、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庄子——清高自守、志向高洁、淡薄名利、视爵禄如腐鼠 之士。
2.三个比喻
鵷鵮——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3.一个故事——作用及效果
作用: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效果: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4、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很能体现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情节出人意料。2、 人物形象鲜明。3、比喻巧妙贴切。
2. 庄周梦蝶
【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①!不知周也。俄然()觉②,则蘧蘧然周也③。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④。此之()谓()物化⑤。
【注释】
①昔者:夜间。昔,通夕。
②喻:通愉,愉快。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
③觉(jué):醒来。
④蘧(qú):蘧,原意为惊喜的样子,此处为惊疑动容的样子。
⑤分:区分、区别。
⑥物化: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3.朝三暮四
【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庄子·齐物论》
【注释】①狙(jū):猴子。②得:懂得。 ③心:心意。 ④口:口粮。 ⑤欲:欲望,要求。⑥俄而:一会儿,不久。 ⑦匮:不够。 ⑧限:减少。 ⑨恐:恐怕。⑩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11)诳(kuáng):欺骗,瞒哄。 (12)与:给。(13)若: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4)芧(xù):橡粟,一种粮食。(15)足:够。 (16)众:所有的。 (17)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18)朝:早上。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1)能解狙之意( 了解、理解 )(2)损其家口(损失、减少)
(3)充狙之欲(满足 ) (4)众狙皆伏而喜( 驯服、服服帖帖、趴下 )
2、养狙之人是怎样使猕猴们满意的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原来早晨三粒芧晚上四颗芧,后来早晨四颗芧,晚上三颗芧。总量没有变,只是调整了一下早晚的量。
3、从本文中你收获了什么道理?
答:*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
【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4.庄周家贫⑴
【原文】庄周⑵家贫,故往贷粟⑶于监河侯⑷。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⑸,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⑹,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⑺焉⑻,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⑼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⑽哉?’周曰:‘诺!我且()南游⑾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若()乃()言此,曾⑿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⒀’
【注释】
⑴选自《庄子·外物》。⑵庄周:即庄子。⑶贷栗:借粮贷,借货,此指借入。栗,谷子,泛指粮食。⑷监河侯:官名。⑸邑金:封地的租税。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⑹忿然作色:气得变了脸色,忿,同愤。忿然,生气发怒的样子。⑺鲋鱼:鲫鱼。⑻焉:于此。⑼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⑽活我:使我活,使动用法。意思是救活我。⑾游:游说。⑿曾:就。⒀肆:铺子。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我东海之波臣也 B.周问之曰 C.吴越之王 D.斗升之水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3.找出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4.指出下列句子中然的意义和用法。
①庄周忿然作色______ 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_________
5.出自这篇文章的一成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B中的之是代词,代鲋鱼。A.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2.忿。通愤,发怒。 3.活是使动用法,使……活,意思是救活我。
4.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如此,这样
5.涸辙之鲋 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译文】庄周家里穷困,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答应说:好的。我将要收到封地上的租税,我打算收到后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一听)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大路当中有呼救声,回头一看,原来车辙中有条鲫鱼困在那里,我问它说:‘鲫鱼,过来!你(在这)做什么呀?’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水族中的臣民,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鲫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离开住惯了的地方,就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您却说这些(没有用处的话),还不如趁早到干鱼铺子里去找我呢!
5.庄子钓于濮水
【原文】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 )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政事托付于你,劳累您啊!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走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注释】
1.使:派。2.往先焉:指先前往表达心意.焉:兼有于之的意思,到那里。
3.愿以句:愿意以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累,劳累。
4.顾:回头看 5.以:用。 6.境内:四境之内,即指国内的政务。
7.累:使......劳累。 8.巾: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
9.笥: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10.宁:宁愿。11.贵:显示尊贵
12.曳:拖。 13.涂:泥。 14.往矣:走吧!
【启示】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不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6.庄子送葬
【原文】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①慢②其鼻端,若③蝇翼,使()匠石斲④之()。 匠石运斤⑤成风,听而斲之,尽⑥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⑦ 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⑧,臣之质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泥瓦匠,在干活时,有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让匠石用 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 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 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使如此,我的对手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注释】
①垩:è,石灰(一说白色的土)②慢: 通墁,玷污③若:像
④斲:zhuó,同斫,砍,削,清除⑤运:挥动。斤:fǔ,斧头
⑥尽:使……干净⑦召:召见⑧虽然:即使如此。虽:即使。然:这样
⑨质:对手
【启示】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怀念。
郢都人信赖匠石,才能让石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信赖,能够创造奇迹。
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介绍石的绝技,而是为了说明高超的技艺还须有相应的对手配合,以此表示对好友惠施去世的怀念。
7. 不龟手之药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 ,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注释】 1、不龟(jūn)手之药:同皲,指皮肤受冻开裂。 2、善:善于,擅长。 3、瓠(hù):葫芦。 4、为:制做。 5、呺然:空虚的样子。 5、洴(píng)澼(pì):漂洗。 絖(kuàng):《说文》作纩,棉絮。 6、谋:商量。 7、说:shuì,游说(shuì),劝说,以言辞说服别人。 8、难:入侵;敌对行为,指军事行动。 9、使:派遣。 10、将:率领(军队),名作动。 11、有蓬之心:这里用于讽刺惠子思想狭隘固陋。 12、异:差异。 13、事:职业。 14、鬻:卖。 15、裂地:划一块地。 16、请:要求。
【翻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让他统帅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