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是化石吗?(天然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图片)
104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4-21 11:57:18琥珀是一种特殊的化石,在千万年前,树木分泌的树脂滴落,这块树脂经地质作用被掩埋在地下,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时期,树脂失去挥发成分,剩余成分重新聚合、固化,于是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琥珀化石。
琥珀是天然的防腐剂,能经历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而不腐坏,所以在在透明的琥珀中,常存有植物的枝叶和蜘蛛,蚂蚁、蚊、蝇等昆虫,所以琥珀也被认为是古生物学的“圣杯”,因为里面的生物记录着各种微观细节。琥珀除了可以帮助考古学家了解以前的生物,还能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当时的地质状况。
琥珀化石通常都是在北半球被发现的,尤其是缅甸,这些年来缅甸发现的化石多到令人眼花缭乱。
冈瓦纳大陆发现罕见琥珀
而莫那什大学地球、大气与环境学院的的杰弗里·史迪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发现了一批琥珀,新收集到的化石时间跨度很长,从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到40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其中许多包含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那个时候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相连,属于冈瓦纳大陆。
著名科学家魏格纳认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都是统一的巨大陆块。北美与欧亚大陆曾连在一起,叫劳亚大陆;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及南美洲连在一起,为冈瓦纳大陆。南、北古大陆之间被特提斯洋(古地中海)分隔,它们在中生代解体后,各陆块才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逐渐形成今天的海洋和陆地分布的格局。
1。三叠纪陆生爬行类化石水龙兽;2。三叠纪约3米长的陆生爬行类化石;3。淡水爬行动物化石;4。在所有南大陆发现植物舌羊齿,证明这些大陆曾连在一起。
因为目前,大部分琥珀化石发现于劳亚古大陆上,在设想的冈瓦纳古陆,科学家发现的琥珀化石相对较少。这些琥珀的发现将为澳洲物种起源与进化提供新角度的见解,也提供古代陆地的生态系统资讯。
其中有一个琥珀化石极为珍贵,因为里面封印着一对正在交配的长足苍蝇,这块琥珀化石有4100万年的历史,它是来自于澳大利亚冈瓦纳南部地区。
澳洲蒙纳许大学考古学家史迪威(Jeffrey Stilwell)用显微镜观察后惊叹,「我不敢相信,它们就像连在一起,我简直不敢相信,它们看起来是正在交配时被树脂滴到了」。
真尴尬,4100万年后还要被围观
琥珀化石最独特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保存完好的标本的“3D视角图”。而那些更罕见的情况下,琥珀化石甚至可以捕捉到特定的行为。史迪威称这种状况为「冻结行为」(frozen behavior),指包括生物在防御、寄生、进食等动作时,被化石纪录下来。
而交配行为在所有的冻结行为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一般而言交配繁衍的生物是很难变成化石的,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火山爆发等,而这对苍蝇则好巧不巧,在交配的时候刚好碰见了树脂掉落。
从图中可以看出,苍蝇经过了短暂的挣扎,它们的腿已经缠绕在了一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脂变硬,这对恋人注定要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这才是真正的“浪漫至死不渝”吧?
但这也是世界上最尴尬的事情了,一滴从天而降的树脂摧毁了属于它们的温存时刻,在4100万年前造就了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情结局,更尴尬的是,还要被上传到互联网被无数人类传阅观看。
当然,这只苍蝇还是幸运的,因为科学家曾见过更不幸的小动物:有一块9900万年前的琥珀,里面包裹着一只雄性长足苍蝇——它的丁丁坚定地勃起着。这也是科学史上最古老,也是最长时间的勃起。很不幸,在死前,它并没有得到属于它的温存。
这块琥珀的价值
我们知道,DNA的发现与研究为生命的遗传找到了金钥匙,而DNA在温带地区留下的古生物样本中只能保存几千年,在寒冷地区最多能保存10万年。由于琥珀给昆虫样本提供了一个疏水环境,这种环境大大减慢了DNA的降解。同时这种封闭,既保存了昆虫的水分,又使它们免受外界污染。
这块琥珀中封印着极为罕见的“冻结行为”,科学家在后续还将对这对苍蝇恋人进行显微CT等无损设备的成像,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学者们最终无损得到其高清3D形态。它将能够了解生存于远古不同时期昆虫化石群落的面貌和当时的生存环境,更好的研究昆虫群落的生活习性与不同的物种。也将进一步了解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晚三叠世至古近纪(2.34亿-4000万年前)的陆地生态系统。
科研团队通过研究琥珀化石,揭开了近1亿年前的昆虫真实色彩。南古所供图
中新网南京7月2日电 (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日消息,该所科研团队通过研究琥珀化石,揭开了近1亿年前的昆虫真实色彩的秘密。
图为琥珀化石中的昆虫。南古所供图 摄
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为了解白垩纪雨林中与恐龙共存的昆虫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为琥珀化石中的昆虫。南古所供图 摄
现今自然界中色彩斑斓,从孔雀羽毛的艳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极熊的白色伪装。然而,在化石中却很少保存有生物的色彩细节,大多数古生物复原图都是根据艺术家的想象重建。
图为琥珀化石中的昆虫。南古所供图 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和泮燕红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大量的具金属色彩的昆虫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纯净而强烈的颜色可直接在多种昆虫身体表面保存下来。
科研人员介绍,通过琥珀超薄切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分析发现,一种青蜂科昆虫胸部表面的蓝绿色是由多层重复出现的纳米级构造组成,代表一种典型且常见的结构色类型,即多层反射膜(multilayer reflector),通过进一步的光学理论模型分析得到其反射波长与观察到的昆虫颜色波长接近,证实白垩纪琥珀昆虫身体表面显示的颜色可能是原始颜色。
图为琥珀化石中的昆虫。南古所供图 摄
这一发现直接证明了超微纳米级的光学元件可在长期地质历史中稳定保存,否定了前人关于昆虫金属色不能在中生代化石中保存的观点,并对认识早期昆虫结构色生态功能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蔡晨阳等人从白垩纪中期标本中(距今约1亿年)筛选出35枚保存精美的带金属光泽的昆虫化石,共包括3个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至少7个科,大部分中昆虫种类的全身或是部分身体结构呈现出强烈的具金属光泽的绿色、蓝色、蓝绿色、黄绿色或蓝紫色。
通过与古生、现生物种的对比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化石昆虫对应的现生属种同样有类似的带有金属光泽的颜色。因此这一发现直接证明了中生代昆虫的亮眼结构色是可以保存下来的。并且通过对其中一枚化石青蜂标本的超微分析,证实了多层反射膜是产生结构色的直接原因,这也代表着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一类形式的结构色。
蔡晨阳称,琥珀昆虫的结构色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较为常见的绿色很可能是在茂密森林环境中的一种隐蔽色,能帮助昆虫隐匿自身从而躲避捕食者。另外,结构色参与昆虫热调节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被排除。因此不同色彩的结构色出现在不同种类的昆虫中,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白垩纪中期森林中已经存在复杂的生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