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画完这幅画,老子就去死
18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1 07:00:27
(《高更自画像》1889)
马克吐温有一句著名的话,说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有两天,一天是出生的那天,还有一天就是明白自己为何活着的那天。
第一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初临世界,有了物理上的生命,是人生的开始,但直到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着,灵魂才真正成熟,知道自己的人生路该如何走,可以说,这一天,是灵魂的降生。
高更35岁的时候,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要去画画,做一个前途未卜的画家。
此时,高更有着高薪的工作,过着令人羡慕的体面生活,又是一群孩子的父亲,对于他的决定,很多人都说他疯了,觉得他脑子不正常了,因为一个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这样选择。
这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人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竟会成为他人眼中的疯子,但对高更而言,这一次选择,使高更成了我们知道的高更。
虽然这个选择,让他一辈子受尽苦难,穷困潦倒,但是他确实找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他知道自己必须画画,他是为此而活的。

01
1848年,高更出生在巴黎,小时候的高更,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喜欢观察人群,总是趴在窗户上,看来来往往的人。
高更想过一个充满激情的生活,所以十七岁的时候,他便决定离开学校,打算做一名水手,因为他感觉,在大海里漂荡,肯定比做学生被管束要好玩。
对于高更的选择,母亲充满忧虑,想让高更去海军学校就读,然后再看看要不要做水手,高更拒绝了这个看似更妥善的选择,直接上船做了一名学徒。
跟随商船,在大海上漂了六年,看了很多风景,经历了很多东西,等他回家之时,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姐姐也嫁了人,高更就找了一份工作。成了一个股票经纪人,过着安安稳稳的小市民生活。
有了体面的工作,高更也过着大多数人都过的生活,他爱上了一个活泼的女孩,名叫梅特, 高更很是欢喜,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他陪梅特去逛街,在公园守候,假装和梅特偶遇。
年轻有为的高更,也吸引了梅特,他有好工作,笑起来也很好看,最关键的是,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看起来成熟稳重。
他们两人很快就结婚了,婚后生了5个子女,生活还算幸福美满,此时的高更,也没有特立独行,他努力赚钱,照顾妻儿,偶尔画画。
高更的妻子,也支持他画画,在她看来,画画是一件高雅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工作,一切都好说。
人生啊,为他人而活,自己受苦,为自己而活,他人又各种絮絮叨叨。

02
高更成了经纪人,有同事热爱油画,总是邀请高更去欣赏自己收藏的油画。
后来,同事发现高更对油画也感兴趣,就经常拉着他去卢浮宫看画,时间一久,同事又鼓励高更自己画画。
那时候的高更,工作体面,人生挺好,闲来无事,也就真的拿起笔自己画,他不管自己画得好不好,也不在意别人怎么说,因为他只把画画当成一种兴趣,没想过要画成什么样。
可是画着画着,高更的想法就变了,他想要画好油画,就经常拿着自己的画,四处向人讨教,而且画画的频率越来越高。
画越来越多,自然也画得越来越好,有人就开始鼓动高更,让他去参加画展,1876年,他的一幅画,果真被展出了,而且还是和一些名家的画一起展出。
但高更还是有些怀疑,自己真的能成为一个画家?自己真的有这样的天赋和才气?
他不知道。
但有一位名家看了高更的画,对他说,你真有才,是个天生的画家。
如果是一般人说的,高更当然不会信,但说这话的人,等于一个权威,名气很大,是油画界的扛把子。
高更听了这话,暗自自豪着,也更加积极地和一众画家交往,大量购买其他画家的画作,但对于画家这个身份,高更一直怀着保留态度,觉得自己最多只是业余的。
可是又有大画家告诉高更说:“你不是业余画家,业余画家是指那些画画不成形的人。”
这位大画家还有一个信念,那就是:
一个人要舍弃对一切事物的眷恋,唯独钟情于画,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画家。
高更记住了这句话。
不断的认可,让高更有了更多的信心。
在绘画圈子里越来越混得开,高更见到的画家也越来越多,比如莫奈,但莫奈却觉得,高更只是业余画家,职业画家不应该和业余画家混在一起。
著名的画家雷诺阿也觉得,高更这样的业余画家,只是拿画画消遣,不是诚心想要画画。
可是高更对画画,却越来越入迷,越来越狂热,对艺术越来越钟情。
他的这种狂热让妻子很烦恼,他动不动就买画,乱花钱,而在妻子眼里,这些话又一文不值,它们既不能生钱,也不好看。
比起画画,妻子觉得,高更还不如好好经营自己4000法郎的工作,但是他在画画的消遣上,有些过头了。
事实上,高更也没把自己当成职业画家,没把画画当成本行工作,只是星期天消遣。
在很多人眼里,高更就像一个骗子,花钱买艺术家的名头,这一切,就是因为,他还有工作,还没完全献身艺术。
木心有句话说:
世俗和理想无法相容。
但此时的高更,在世俗的生活里,已经抬头看见了月亮。

03
了解油画后,高更最喜欢的油画家就是塞尚。
1881年,高更有缘见到塞尚,他向偶像求教画画技巧,可是塞尚觉得,真正的技巧,是慢慢打磨出来的,不是口口相传的。
他拒绝传授任何技巧,因为塞尚的技巧,就只是塞尚的技巧,成不了高更的技巧。
高更被拒绝了,和朋友开玩笑说:
假如哪天塞尚有办法可以传授技巧了,请你给他下点药,让他全部说出来,然后以火箭的速度到巴黎告诉我。
这个玩笑传到塞尚的耳朵里,让塞尚很恼怒,直接和高更断了交。
1883年,梅特生下了第五个孩子,高更却辞职了,决心做一个专业的画家。
这让妻子震惊不已,她觉得高更疯了,居然辞了薪资4000法郎的工作,要做一个前途未知的画家。
但她也没把话说死,因为她心里抱有某种侥幸,她觉得,高更画画或许也能赚钱,她想的很实在,只要能赚钱,干嘛都一样。
就连高更自己,也满怀希望,他对朋友说:
只要我们做出改变,一定能靠艺术赚钱。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高更不仅没靠艺术赚到钱,积蓄也快花完了,他听人家说,鲁昂有钱人很多,连普通旅馆的墙壁上都挂着印象派的画。
为了能把画卖出去,高更决定去鲁昂,他自负地说:
“准备征服鲁昂。”
可高更再一次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他住了差不多一年,却一幅画都卖不出去,积蓄也快没了,全家落魄得差点吃不上饭,只能去丈母娘家里寻求帮助。
可是终究还是世俗的人多,丈母娘听说高更的事,又看到高更穷得连房租都交不起,就看不起这个女婿,对他冷嘲热讽。
为了生活,高更做了老师,做了画布代理商,可是他身上艺术家的气质太浓了,不懂得生意场上的人情世故,没多久,就顾客都没了。
他写信给朋友说:
我去教法语了,你知道了一定会笑掉大牙吧。
他还说,最近是艺术将我折磨得最痛苦的时候,也是金钱将我折磨得最痛苦的时候。
画一直卖不出去,也让高更开始反思自己的化作,他觉得,不能照搬别人的技巧,一定要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心中伟大的艺术家是懂得如何传达智慧的人。”
他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可画还是卖不出去,他被嘲讽成没用的废物,只能自己打气说:“自由地画,疯狂地画,必将有所成就,迟早会得到世人的喝彩。”
时间是一个好东西,好在不断的苦难背后还有不断的希望,不断的苦难背后,还有不断的信心。

04
在丈母娘家,高更实在受够了白眼,决定回巴黎打拼。
可是属于他的时间还没到,就算是在艺术之都巴黎,人们对他的画也不感兴趣,他的画根本卖不出去,高更窘迫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
梅特也过够了这样的日子,企图让高更做回老本行,可是高更明确表示,自己绝对不吃回头草。
没办法,他把自己的收藏品都拿出去卖了,甚至在大冬天出去贴海报,顶着寒风跑遍巴黎的大街小巷,窘迫无比,一个想做艺术家的人,被生活逼迫得毫无办法。
他写信给妻子:
你的丈夫已经成了贴海报的小工,你应该会感到无地自容吧。
你除了想要更多的钱,还想要什么呢?我就不一样了,我在为生存苦苦挣扎。
高更很痛苦,妻子也很痛苦,没有钱,对她来说比没有爱更难受,高更抱怨说:
你是个称职的母亲,却不是称职的妻子,你不肯跟我同甘共苦,如果哪天我再娶他人,你可别惊讶。
后来有一天,高更终于卖出去了一幅画,价值250法郎,妻子得知后,感觉高更又能赚钱了,有意与高更团聚,但高更觉得妻子太势力,就拒绝了这种团聚。
高更厌倦了城市文明,厌倦了急功近利的世俗,他决定前往布列塔尼,专心画画。
在布列塔尼,高更有了一点点名气,他吹嘘说:
我现在是这里最伟大、最受人尊敬的画家,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向我讨教。
事实上,也就是五六个年轻画家在恭维他而已,住了一段时间,他再次回到巴黎,依旧是除了画画,一无所有,没有钱,没有名,住在寒冷肮脏的房子里,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他觉得自己受了世间最大的苦:
我所遭受到苦难已经超出了人类所能忍受的极限。
巴黎是没法继续待下去了,他说:
巴黎是穷人的沙漠,我实在待不下去了。
他就是这个穷人,只能离开,前往他梦中的天堂马提尼克岛,去之前,他将一切都想象得很美好,生活会多姿多彩,他发动大脑,想象着用三万法郎搞一处产业,然后靠收租过日子。
可是去了之后,他依然穷困潦倒,饿了只能吃椰子,渴了只能饮山泉水,像原始人一样活着,没多久,就病倒了,只能再次回到城市。
人要受很多苦,才能在不断的苦难之中感受不断的信心,才能在不断的失望之中看见不断的希望。

05
很多年后,高更和梵高都成了大师,但此时,他们两人都还一事无成,梵高还在学画,而高更呢,在岛上落魄不已。
梵高是敬佩高更的,因为他们是同类,同样被画画折磨着。
他们认识之后,就开始互赠自画像,高更寄给梵高自画像,上面还附有一幅贝尔纳的侧面像。

(《自画像》,别名《悲惨世界》作者:高更)
梵高看后,也画了一张自画像,送给高更。

《“致朋友保罗”的自画像》
后来,梵高在弟弟的帮助下,在美丽的法国南部的小镇租了一栋房子,邀请高更前来相聚。
“我正在拾掇一间画室,将来可以给朋友们一起用,画家朋友过来工作也行,住在这里也行。”

《黄房子》
1888年10,高更和梵高终于相见了,但生活并没有梵高说的那么好,房间杂乱不堪,画室乱七八糟,高更只能拉着梵高打扫卫生。
梵高是神经质的,高更也是暴脾气,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两人都特别穷,不得不把钱分成几份,一份是酒钱,一份是房租,一份是烟草钱,一份是饭钱,另一份以备不时之需。
在阿尔勒,他们四处游荡,一起逛妓院,一起画画,一起讨论。

《青楼场景》

《夜间咖啡馆》

《蒙马儒附近的落日》
梵高和高更,是相互理解的,但两人都是暴脾气,在一起就经常吵架。
谁也不服谁,高更给梵高画了一幅画肖像,梵高看了,愤怒不已,“画上不是我,是个疯子。”
他两实在是没法生活在一起,高更走了,1890年,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高更得知后,写了一片悼文,里面说:
死亡对他说一种解脱,一种安慰,死亡将永远停止他所有的苦楚,来生,他将收获今世的耕耘。

06
梵高生前,没能卖出去画,没能办画展。
梵高的名声,都是在死后获得的。
但高更不一样,1891年,高更举行了一场画展,卖了30幅画,收入一万,平均一幅画三百。
尽管如此,高更并不感到特别高兴,因为莫奈一幅画就是三千。
但手里毕竟有了钱,高更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他要去塔希提岛,他对外宣称,法国的高更就此死去。
塔希提岛是个美丽的小岛,海水湛蓝,阳光强烈,森林茂盛,女人们带着野花环,皮肤像蜂蜜一样,芒果、木瓜、马缨丹,颜色饱满。
这里远离城市,原始,淳朴。

入乡随俗,当地人为高更取了一个名字——高基。
高更生活在这里,享受着这里的一切,夜空寂静如画,连叶子落下的声音,都那么轻柔。
岛上的人,光脚走路,没有一点声音。
高更说:这里的风土人情,完全符合他的理想。
他在这里租了一个屋子,黄昏时,就到沙滩上,坐在海边抽烟。
“我已离开那些牢房很远,那些欧洲的房子”
夜晚,他就看着人们赤裸着在火堆旁吹笛子,白天,他就和当地人一起捕鱼,采面包果子,游泳,或者伐木。
他在这里和一个女孩结婚,有了女孩的照顾,他就安心画画。
“我逃离人世间的虚假,与天地、自然认同,我衷心地期盼明天像今天一样安详、一样美好。”
艺术所寻求的,就是心灵的表达。
高更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的画也渐入佳境。

07
在塔希提,11个月里,高更画了44幅画。
但是,他还是很穷,连生活都难以维持。
他把画寄给法国的妻子,帮助妻子赚了很多钱,但妻子拿到钱后,一毛都不给高更。
高更太穷了,根本就是生活不能自理,被遣返回巴黎。
他在塔希提画的画,也得不到认可,别人都觉得画中的内容不可思议,色彩不可思议,似乎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对于没法想象的东西,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否定。
幸好,高更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只想画自己想画的,生活也我行我素。

他穿着怪异的服装,俄式蓝衬衫上绣着黄色和绿色的图案,脚上蹬着一双五颜六色的木屐,身边带着风情万种的女人,惹人注目。
但文明社会,明显不适合高更。
47岁时,他染上了梅毒,再次回到塔希提岛。
此时,高更贫病交加,身体备受梅毒折磨,腿上长了很多疮,视力越来越差,但他还想画画。
他必须画画。
1896年,他完成了《国王与妻子》的创作,他写信给朋友:“我刚刚画了一幅长1.3米、宽1米的油画,我觉得比以前画的都好,”他雀跃地描述:“王后赤身露体地躺在绿色的地毯上,侍女在摘果子,背景是海岸……我想我从没用彩色做过音色如此宏大低沉的东西。”

痛苦折磨得高更想自杀,但在自杀之前,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画一幅不朽的画作,整整一个月,他都疯狂创作,不用模特,在粗糙的麻袋上画,画完后,高更看了,觉得这是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
这幅画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长374.6厘米、宽139厘米。
画面的右端,地上躺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他代表着生命的诞生和开始;中间一个正在伸手采摘果子的青年,代表生命的成长和成熟;最左端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代表着生命的死亡和终结。
1898年2月,高更感觉,不朽的画作已经完成,可以去死了。
他独自上山,服毒自杀,可是剂量少了没死成,又下山求救。

自杀未遂后,高更躺了两个月,两月后,他找了一份工作,每天6法郎,勉强糊口,然后一边治病,一边画画。
福楼拜说:艺术广大至极,足以占据一生。
自从决定献身艺术之后,高更的生命,就已经被填满了。

08
1901年,高更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还是充满激情。
他想过一种更原始的生活,他声称:
“我要用最后的机会去马克萨斯群岛,那是个完全野蛮、原始的岛屿,我相信只有在完全的原始和沉寂中,才能燃起我内心最后狂热的火花,将我的才华充分燃烧。”
这年8月,他独自划着小船,飘向马克萨斯群岛。
关于艺术,他觉得那是自己的使命,“无论如何,我都要完成我的使命。”
1902年,高更着手创作系列油画,作为“形式巧妙的遗嘱”,以确保他在美术史中应得的地位。

(《簪花的头发》)
这一年高更54岁。
1903年5月,高更去世,人们在他的画架上,看到一幅尚未完成的风景画。
2015年,高更1892年创作的《你何时结婚》,以惊人的3亿美元卖出,破了艺术品最高成交价格的记录。
而这,还不是他一生之中最好的作品。

有些人活着时,人们看不见他,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天才,他的作品才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彩。

毛姆喜欢画,他曾到高更生活的塔希提岛旅游,回来后就创作了《月亮和六便士》,风靡全球。
毛姆说:
“满地都是六便士的生活,他抬头看见了月亮。”
斯特里克兰德说:
我必须画画。”
“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劲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他要么挣扎着爬出来,要么就被淹死。”
他画画,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一种生命的渴望。

09
有句话说:
有人抬头见星辰,有人低头见尘埃。
其实,星辰未必就好,尘埃也未必就不好,生命最关键的,不是每个人都抬头去看星辰,而是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都能去做自己想做的,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做最真实的自己。
人生没有一个标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不要用他人的尺子,去衡量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