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简介(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故事)
249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6-30 09:55:46南京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城市,从古时的石头城、白下、江宁、金陵、建业、建康、应天等,到现今的南京,从这一串城市名字更变,也可以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悠久。而如今的南京,“古都新市”或许是对她最好的概括,古韵与现代交相辉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历史上的南京有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六朝京师建康城与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辉煌壮观的城墙拔地而起,它就是著名的南京明城墙,为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
若仅仅只是在城墙下看上一眼而不登上城墙,永远不知城墙之雄伟。
登城墙中山门、玄武门、太平门、解放门等入口,其中感受南京明城墙最佳的地点在南京城墙台城景区,这一段明城墙是南京城现存最完好且最高大的一段,景区入口位于玄武区解放门前,可乘坐地铁3号线至鸡鸣寺站,步行约五六分钟,途中会经过热门景点鸡鸣寺,台城上也有观看鸡鸣寺绝佳的点。
当年为修建明城墙,明太祖朱元璋调动了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三十七府、一百六十二州县,其工匠达28万多人,历时达28年修建而成,共使用了3.5亿块城砖,足可见当时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如今登上城墙,更是可以领略到宏伟,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代建筑者的伟大。
城墙依山势、水系修筑,东依紫金山,西纳石城入内,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北以玄武湖为屏,在古时不仅是一座有着强大防御能力军事要塞,如今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古与今在此交融,漫步城墙,老金陵浓厚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扑面而来。
600多年过去了,城墙保存得非常好,这得益于当时的铭文制,每一块城砖上皆印刻着造砖人和负责人的名号,一旦有质量问题,利于问责,当然,其实际是为了城墙的坚固。
登上台城,看着眼前的火炮,不由得想起一段典故,1390年城墙建成后,朱元璋携大臣及皇子登紫金山观察城市形势,其中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且城南雨花台、幕府山处于城墙外,于是有了后来的外郭城墙。
台城段是明城墙的精华部分,不仅是摄影师拍照打卡之地,更是吸引了无数市民游人的慕名而来。台城段东接紫金山,北揽玄武湖,在城墙上可以看到鸡鸣寺、紫峰大厦 南京站等地标建筑,深刻地领略到了南京的古韵与现代繁荣。
来南京也有将近六年了,却是第一次登上城墙,尤其是站在城墙上看到紫峰大厦、鸡鸣寺时,恍若有一种从古至今的穿越感,“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果然名不虚传。
每年鸡鸣寺樱花盛开时,台城下这条路就会变得水泄不通,也会有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市民及游客登上台城,俯瞰鸡鸣寺樱花,那景色一定是绝美的,是那种贯穿古今的美学享受。
若是想了解南京历史、明城墙历史,一定要来台城,它见证了南京悠久灿烂的历史、辉煌的历史变迁及如今南京古都新市的独特城市魅力。
城墙,一座古城的轮廓,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城市的“相貌”。
就像我们常说西安是四方城,说苏州是阖闾大城,说北京是四九城一样,这些最直观的形容词,构成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基本印象。
北京,崇文门至内东南角楼段城墙
如果为它赋予文化内涵,那我们可以说它是文脉延续,是“环城立体公园”,是城市风景线。城墙,代表着城市的壮丽;
北京中轴线,正阳门门券眺望正阳门箭楼
如果讨论城墙的实用价值,又会因为城墙在古今所起的作用、它的存在与城市交通的矛盾,是否依旧需要存续等等问题,陷入争论;
西安,明城墙西门片段
而如果思考城墙的意义,那些来自“文化遗产”“文保单位”的定义,又局限着大家的思考。
其实,城墙规定了古城范围,而古城又承载着中国的文化。
正如我们追思唐长安,宋汴梁等等,其实我们喜好的,就是城墙范围内的城市样貌。
那么对于南京而言,城墙又是什么?
01.虎踞龙盘
南京城选址主要依就长江,它的历代发展也与长江密不可分。
南京营城,是借助长江与淮河两道天堑来防御北方入敌。因此,长江也成为南京天然的防御屏障。
南京地处临长江的河谷盆地中,周边山地中,以钟山448米的海拔最为高耸。
其余则有将军山,牛首山,方山,幕府山青龙山等等环绕周围。
狮子山山顶,阅江楼远眺南京市区
长久以来的泥沙淤积造陆,加上河流改道,湖泊萎缩……南京的水域,也一直在变化之中。
南京玄武湖
我们今日看到的莫愁湖、玄武湖、秦淮河道,或是长江江防大堤,其实都是城市和水域相互依存的表现。
这样的山水格局,让古人形容南京城为“龙盘虎踞”。而“龙盘虎踞”这套用以形容南京的说辞,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一批一批的帝王前往定居。
南京石头城段城墙
晋·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指南京),因睹金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这是虎踞龙盘的说法之一,言指钟山与石头山(清凉山)各为龙虎,虽不敢断言“风水”如何,但南京的选址,确实是在众多长江沿岸城市中最为别具一格的。
古城选址,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远观大势,南京有大江平原,而近处形胜,则更为讲求各项要素都需要具备:
北有祖山一一幕府山
主山一一覆舟山和鸡笼山
东有青龙一一钟山
西有白虎一一石头山
南有秦淮河环绕
隔水近处有案山一一聚宝山
远处有朝山一一牛首山
该风水观念来自论文: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王 毅
这些山势环绕中指向中心的一片土地,那就是城址大致所在。
南京历代选址,基本遵循这一布置没有大的改动。
直到朱元璋大规模营建时,才没有在六朝原址修建宫殿。而是另择了东侧钟山脚下的一片土地,也就是如今南京故宫的位置。
南京故宫轴线,近处为午门,宫城正门
总的来说,南京城的选址,既是一次历史的偶然,又是自然环境决定的必然。
中国人对都城的理解,就在这一代又一代兴废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东方思维。
02.砖石之貌
从春秋战国的“越城”和“金陵邑”算起,南京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
而自三国东吴起,东晋及南朝宋、齐、梁 、陈,乃至后世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都在此建都。
南京中山陵,即为孙中山陵寝,也可以算是民国定首都为南京的主要见证
我们常常形容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些名称正是从这些王朝中积淀而来。
只可惜,较之北方各都城而言,于南京定都的朝代都未能长久,大多都以覆亡告终。故而这些南京的往事已很难在地表追寻。
一来城址叠压,新朝换旧朝。
一来明清以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也让前朝的痕迹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南京新街口,大规模的高层建筑取代了老建筑,成为南京的商业中心
而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南京城墙,则是始于明代的大规模营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元末,朱元璋在起家路上,便以这套指导规则,开始营造南京城墙,我们现存的南京城垣结构,也基本上是在明初南京筑城时敲定的。
通济门复原示意
经朱元璋重整的南京城,内外大致可分为四重城:宫城,皇城,京城与外郭城。
而这其中,宫城皇城大致可以理解为皇家朝寝范围。外城则多筑夯土,以补全钟山防御功能。
南京故宫三大殿遗址,为南京宫城范围
我们现如今所指的南京城墙,则主要描述的是南京京城城墙。
明初所建南京京城城墙,周回可达35.3千米,而城垣开辟十三座城门与外部链接:
明十三门即:聚宝门,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三山门。
如果按方位来判断各段城墙,主要可以分为几个区块:
一为南城聚宝门段,为历代南京城主要城区正门,连接内外秦淮河,沟通上下。
聚宝门遥望西段城墙,内为老门西
一为三山门与通济门连接内秦淮河入水和出水口,作为南京城左右水陆交集。
而内外秦淮河沟通的城门,又各自修造为船形样式,于上下游各通一水门,作为南京城主要水陆沟通要道。
秦淮河东西水关,三山门,通济门段
一为石城门,清凉至定淮门段,合为石头城,依山走势,为南京城东屏障。
石城门瓮城复原示意
一为狮子山仪凤门钟阜门,为南京城探往长江的东北角,作为主要战略防御要点,拱卫南京北部。
仪凤门遥望狮子山阅江楼
一为神策门至台城,九华山往太平门,为南京北部防御,也是沟通玄武湖的一段城墙。
玄武湖畔,覆舟山台城段城墙
一为正阳门,朝阳门,内有南京故宫主要宫城中枢,外则连接南部祭祀区域和钟山陵墓区域。
就城门体量大小而言,又以聚宝,三山,石城,通济与正阳门最为规模宏大,不惜材耗。
中华门遥望大报恩寺琉璃塔
南京较其他城市不同在于,南京主要城门瓮城内开(正阳门为内外开),并不朝外,故而最高一级城墙其实是最外层的一面。
而在城台下方有分布有藏兵洞,如聚宝门主城门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
南京几大主城门各有瓮城三层(正阳门猜测为内二外一,石城门内二),而样式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船型内瓮城,门垣四道,一反历代城垣样式。
相对之下,其他城门布置就显得较为简易,主要为城墙上的单层拱券门洞,多数则起到沟通内外交通的作用。
清凉门,即为单层拱券门洞
而多数城墙段,则依据地形开展营建,或围合高山,或借势攀援,或直接借故有河道合围,因地制宜。
石头城处,城墙则延石崖修筑,天然借势;
石头城段城墙包山砌筑,由于这一段常遇洪水,所以历代不断重修
如遇大湖水沼,又会在土层下覆以巨石或原木,以起到稳固地基的作用;
位于玄武湖边的神策门,即采用了稳固地基的手法
而平原处又高筑城垣以弥补平原防御力量不足;
城墙与河道水网也相辅相成,环节相套,可谓是已经有相当成熟的修造理念了。
通济门东水关,内外秦淮河节点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明城墙所选用的城砖用量极大。
巨量的城砖,分别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各大州县与卫戍,工部营缮司等百余个部门组织人力烧造。
而就此可以看出,南京明城墙的烧造并非仅仅是当地所得,而是由当时举国所承担的大型工程项目。
且为了确保选用城砖的质量,这次大规模的工程,也要求各地官员,卫戍,组织者(总甲、甲首、小甲),造砖窑匠都要把自己的姓名刻在砖上,以便修造后追究制砖者责任。
由于各地选调不同,铭文书法也不相同,南京城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书法大全。
该循礼法的地方规整,该以实用为主的地方巧思可寻,可见明代南京已跳脱了历代的成法,更为实用,更求创新。
由此,也奠定了南京如今古城范围的主要面貌,这一改,就延续了六百余年。
03.时局常变
但明代兴修以来,南京也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是明初靖难之役。朱棣夺权后,将国家权力中心由南京迁往北京,南京变为留都后,基本就没有在新置建设了。
北京故宫,由朱棣迁都北京始建,至今尚存
而或许正是因为权力中心变动,南京宫城也逐渐空置,而城墙也慢慢滞后于城市发展,开始慢慢失修。
直到明末清初神州动荡,南京城市格局也逐渐被打破,明故宫变为八旗驻地,城墙也随着人口增溢,变得更需要内外沟通。
清代,新辟草场门,丰润门(今玄武门),开辟为居民便于内外活动。
而由明代以来的四重城等级秩序则被打破,南京也终由一座皇都变为江南大城,商贾重地。
贡院明远楼,为江南贡院主要科举地
清代,太平天国也在南京定都。天王府的修造需求,拆毁了明故宫最后的遗存挪用建材,南京也改称“天京”。
此后清军与太平天国的激战中,毁坏了许多城内的重要建筑,南京城再次受到了一轮重创。以至于我们如今看到的南京,甚至明代木构建筑也变得极为稀少。
明孝陵也于太平天国战事中毁去许多地面建筑,现建筑有部分复建
民国,也以南京为首都。此时的南京城墙,在日新月异的交通工具变化与人口溢出中,开始变为交通阻碍与城市发展桎梏。
中山门,为内城进入钟山的主要通道,在原朝阳门一代改建,便于交通
故而,民国时期,开海陵门(今挹江门),武定门,改朝阳门为中山门,开汉中门、中央门,改聚宝门为中华门,开新民门,雨花门......
逐渐发展的城市,逐渐兴起的新交通工具,都意味着,传统的城墙防卫系统已不再适应新城市建设。这一系列改造,也说明南京城墙逐渐需要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存废。
神策门,留存至今的明代十三门之一
这期间,日寇侵华战争也都为大家所熟知,在南京保卫战中,南京城墙更是受到了重创,此后,更是发生了令中国人为之永远铭记的南京大屠杀。
连天的战火与被屠杀的平民,都让这座城市永远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南京。
这座城市的历史走到了这里,已经与整个民族的兴衰都紧紧地绑在一起。
而近代史积攒至此,千疮百孔的南京又会迎来怎样的新变化呢?
04.青史长存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自明初始建至今,南京城墙以走过了六百余年,而新中国建立后,南京城墙却在新旧博弈中走向了历史又一扇大门。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南京解放。
南京解放中最为标志性的事件,即为占领总统府
但是解放后,日益发展的城市与工业化需求,让城墙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变得更为尖锐。
交通绕行,城市用地,城区建材等等问题都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新中国是否需要这来自六百年前的古董呢?
新中国修建的南京长江大桥,为南京解放后修建的主要跨江通道
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北京,南京,西安,太原,济南,开封等等一众城市,而在如此尖锐的矛盾下,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土地上,许多城墙的命运走到了终点。
北京仅留下了正阳门,德胜门箭楼,内东南角楼段城墙,其余几乎拆毁殆尽;长沙,武汉,洛阳,太原,都将所剩的城墙改造为宽敞的大道。
太原拱极门,为太原唯一留存下的门址
我们所熟知的“环城马路”与“十字路口”,慢慢取代了城墙的职能,投身于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之中。
定淮门复原示意,旧址已为车道占用
而城墙也多被夷平,护城河也多被填埋。
南京在这一轮大规模城市改造中,失去了三山门,通济门,正阳门等重要的瓮城,而明代初建的十三处城门,也仅存神策门,清凉门,中华门与石城门残部。
明十三门中遗留下的神策门,基本完整
直至如今,南京城墙已经属于全国明清城墙的幸运儿了。
城墙现完整保存的仍有原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只是几处重要的城门与船型瓮城样式,却留存的非常少。
石城门,在拆城运动后,成为中国船型瓮城的孤例
故而,每次写到城墙就很引战,好像大家一定要比个高低。北京说可惜,西安说完整,南京说原真等等。
但其实真的不必要争,在上世纪大规模的城市工业化发展后,城墙已经是“稀罕物”了。
其实历史的选择并没有对错,而城市的发展也终将面临大规模改造,那些粉墙黛瓦也难保不会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南京城区内依稀可见逐渐更新的城市风貌
所以这新旧之争以谁为胜,谁又为败,也只能交给后人评说了。
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也自当保护与珍惜,它们的存在,是我们自千余年前蹒跚走来的实证,它们也曾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对于先人的建筑,我们应该心存敬畏。城墙与古建筑,其实正是因为受到了封建秩序的约束,所以在整体风貌上能保持统一。
南京朝天宫,学宫统一而又有主次划分
这种统一是否是旧时代遗留的糟粕尚未可知,但它是属于中国城市独有的样貌,是区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特色。
时间也是人类无法逾越的界限,而这片大地上的故事,永远是依照时间,层层叠加的。
或许南京城墙,也正会以它现在的面貌,在中国的史书中,永远继续下去。
广厦万千
这一系列古建筑与古城科普文章
悉数华夏的古建珍馐
我们将把你忽略的宝藏,呈现到你眼前
参考文献:
王燕燕,《南京明城墙遗产廊道保护与构建研究》
付晓渝,《中国古城墙保护探索》
王 毅,《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