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文章推荐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发现非遗之美》——回族民间器乐

17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6-19 17:10:12    

回族民间器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回族民间器乐,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宁夏回族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经过传承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和音乐,回族民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乐。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回族乐器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宁夏回族中流传。

中国回族是公元七世纪以来,陆续由中东和西亚一带来中国经商、传教、迁徙而来的波斯人、阿拉拍人,与中国的汉、维、蒙等民族长期相处和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民族,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兼容吸收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这些特征既明显地区别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又与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回族的乐器“泥哇呜”与汉族的“埙”均属同源器种。

宁夏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继承了宁夏古器乐,融合汉音乐文化及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形式,逐步演变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回族民间器乐。宁夏古乐埙、羌笛、芦管、簧,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发展为哇呜、咪咪、口弦。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其上装饰着回族的艺术图案、线条,雕刻着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

由于回族乐器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故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有些回族乡村无论是年轻姑娘还是白发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的好手,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由于受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宁夏回族器乐生存的社会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乐传承遇到了危机。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许多年轻人不知道口弦、咪咪、哇呜等乐器。

(独家)她大出血,老公在为小三点天灯宋晚霍斯年小说

抖音抗战:开局德械连,打造国之劲旅小说章节阅读

《林晚瑶瑶》完结版精彩试读 《林晚瑶瑶》最新章节目录

精彩小说舒窈沈京牧女配一心求死,反被疯批强制全文目录畅读

《沈簪星贺钰川沈新月》照片飘成那年雪全部章节目录

施映菡顾南珩小说_(大爆特爆)完整版阅读 小说全集免费在线阅读(大爆特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