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出塞诗里写了三个地名,竟没有一个是他真正到过的地方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13 13:31:11勒功燕然话当年——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诗佛”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多以五言的短小篇幅,借“诗中有画”的精美文辞,用音韵般的舒缓节奏,描绘幽静恬适的自然风光和闲逸萧散的生活情趣。
其实王维和唐代绝大多数诗人一样,也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渴望建功立业,有一番大作为。因此在他创作生涯的前期,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边塞诗人,写过不少慷慨豪壮的诗。比如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被唐玄宗任命为监察御史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赴边的途中见到黄河上游奇特壮阔、意境雄浑的景象,创作了一首纪行诗。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的意思是轻车简从到边塞考察军情,路途遥远,已经走过了很多地方。王维到边疆,没有被委以重任,也不可能黄沙百战去树功立业,而是被排挤出朝廷,远离政治中心。所以这个时候王维的内心是非常苦闷的。行军打仗,重的是气势,诗文一般都写大军,三军,千乘,万骑,而王维这里写的是“单车”,足见其失意至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字面意思是随风飘扬的蓬草渐渐地远离了汉人的居住之地,振翮北归的鸿雁飞到胡人的天空之上。古人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而王维身负朝廷使命,非但不具虎狼之势,却以飘零的“征蓬”自喻,其实是含蓄地表达遭受排挤,孤单上路的激愤和抑郁之情。此处,也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讲的是沙漠广阔而苍茫,一道浓烟拔地而起,直直地冲上云霄,横贯在大漠中的长河边上,太阳即将落下去,显得格外明亮而圆满。王国维称本句“千古壮观”,这一联也确实被历代文人公认为是描写荒凉而寂寥的大漠风光的绝美之篇。但烟为什么是直的,千年来屡有聚讼。宋代陆佃《埤雅》讲:“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臣注曰:“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而《红楼梦》里初学做诗的香菱也有较肯切的体会,她说: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对此联的解释也可算得上是一则文学典故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是说诗人到了边疆,与侦察骑兵相遇,骑兵们告诉他,战争获得胜利,前线不断推进,主帅在战争的最前沿还没有回来。虽然没有见到需要慰问的军事将领,但骑兵传递的捷报,让诗人的心情由悲苦转到了喜悦,同时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这首诗里面提到的几个地名,居延、萧关、燕然,都不是实写。比如居延,一说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一说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而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王维从西安出塞是不会经过这几个地方的。还有燕然山位于今天的蒙古国境内,崔希逸和吐蕃打仗的地方在今天新疆与西藏的交界处,相距几千公里。那为什么王维要说“都护在燕然”呢,其实,是用了一个典故。

东汉章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部与屡犯大汉边境的北匈奴开战,连战皆捷,拓土三千余里,一直追击到蒙古腹地的私渠北鞮海,二十万匈奴兵投降。窦宪大获全胜后,率得胜之师在燕然山上召开了隆重的庆功受降大会,并命随军的大学者、史学家班固记录下这场战争的史实,并刻于一块大石碑上,以向后世之人炫耀武功。今天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就是中国汉代的燕然山)上,依然耸立着这块汉文雕刻的石碑。
王维化用典故,写古代地名,都是借声威远震的汉帝国的史事,歌颂唐帝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而诗人自己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在大漠的雄浑景色和前线战士浴血奋战高奏的凯歌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成为慷慨、悲壮、豁达的情怀。
王维在这首边塞诗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强项,用大量的笔墨对苍茫沙漠的自然景象进行描绘,同时将自己内心情感暗藏其中。情景交融,意味深长,情随境转,构思巧妙,语言简洁凝练,表达的内容却极为丰富,是千古传颂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