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掌握这3个方法,有效提升你的创造力

9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14 09:18:18    

一提到创新相关的话题,你可能就会迫不及待地想问:“有没有什么技巧能够快速提高我的创造力啊?”但是,不管学习哪种能力,大多数人学不会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你只想着如何快速学会被抽离出来的技巧,而忽视了原来的背景和环境。

比如,拿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件事来说。电灯之所以能够被发明和使用,其实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个因素是:当时物理学领域已经积累的大量相关知识。爱迪生产生创新想法的基础,正是因为他主动学习并掌握了这些知识。

第二个因素是:创新者个人的努力。爱迪生通过不断地尝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创造出了电灯这款新产品。

第三个因素是:当时该领域的专家以及社会大众对“电灯”这个新产品的认可。据说,爱迪生曾经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推广自己研发的电灯,来获得社会大众的接受。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件事,只是整个创新链条中的一环。或者说得严重一点儿,假如当时没有爱迪生,也同样会有别人来完成这件事。

前不久看了一本书,《创造力》。在这本书中,作者把对创造力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提出创新想法的个人,而是着重研究了对于创造力来说,和个人能力同样重要的其它两个因素。

也就是说,想要提升创造力必须了解三个基本条件,而只有在了解创造力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才能针对性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生产创造力的三个必备要素

我们都十分羡慕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个人,比如像爱迪生、毕加索和爱因斯坦这样,他们都是能够改变某个重要领域,对人类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创新者。

但现在,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些“压力”,那就是目前的社会中,如此有名有创造力的人好像变少了。创新能力开始变得越来越稀缺和匮乏。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你常常听到许多企业在不断地裁员,而且很多CEO根本不鼓励冒险和创新,只鼓励缩减成本。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经常要求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基础学科上,从而忽略了音乐课、美术课和体育课等能够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课程。

前者是因为没有周围环境的鼓励和认可,从而压抑了人们在事业上的创新,而后者则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其它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接触,从小就失去了创新的机会。

所以说,社会创造力的匮乏,并不只是由创新者个人导致的,也是其它要素缺席的结果。而其它要素是什么呢?是:该领域已有的知识积累,大众的认同和肯定,创新者个人的努力。

我在开头爱迪生的例子中提到了一些,现在再来举两个例子,具体说明,这三个要素是如何对创造力的产生起作用的。

第一个要素:该领域已有的知识积累。所有的创新都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领域内已有的大量知识是创造力产生的基础,如果没有前人积累的知识来铺路,根本就不会激发创新者们新的学术思考。

举个例子,一位女性天文学家曾经对了解银河系的动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她指出,银河系的行星并不都是按照相同的方向转动的。这位天文学家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个现象,是因为她之前对行星运动的细节已经深入学习了很多年,所以,当在她无意中观察两幅星系的光谱分析图,并注意到,这两幅图所展示的内容和她以往的学习研究不同时,才能够提出与以往结论不同的假设。所以说,如果没有几个世纪以来前人所积累的大量关于天体运动的信息,她也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发现。

第二个要素:大众的认同和肯定。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创造力却是非常不明智的说法。因为只有得到学界的认可和大众的支持,你提出的新观点或者创造的新产品才有可能流传出去,对社会造成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力的崛起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观点。1400-1425年的佛罗伦萨,经历了文艺复兴的黄金岁月。在这短短的25年里,产生了大量欧洲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品。如何解释这种伟大艺术的繁荣发展呢?是因为这个时代突然多了很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吗?是基因突变使人们突然变得聪明了吗?作者说,其实用外部环境的影响来解释这个现象更为合理。

综合当时的历史可以看出,13世纪的时候,人们开始发掘经典宝藏,并试着分析和复制古代的技术和风格,这一切都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积累,但是这时候的社会并不接受新的设计,政府不支持,所以艺术家们也无法将新的理念付诸于实践。但在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城市领袖们一致决定投资佛罗伦萨,开始积极地鼓励艺术家进行创作,才顺利催生了很多艺术品,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上层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关心,艺术家们才被推动着去超越自己的极限,造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繁荣的盛况。所以《创造力》的作者还说,大众的认可和支持其实掌握着创造力的生杀大权。

第三个要素:创新者个人的努力。通过对前两个要素的了解,可以看出个人对创造力的贡献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绝对,甚至常常会被高估。

不过,也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个人的任何功劳。但是,想要提高创造力,最难的就是,你几乎没有办法去改变前两个要素,因为它们属于客观存在的条件,也就是说,你唯一能够改变的是“创新者个人”,所以接下来的内容我们来了解一下: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有哪些共同特征值得你借鉴。

2.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有哪些共同特征。

在《创造力》这本书中,作者根据对91位创新者从童年到成年生活轨迹的了解,总结出了富有创造力的人的两个重要特质:强烈的好奇心和不可动摇的专注力。

第一个重要特质: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强烈的好奇。这种特质主要源于创新者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孩子是不可能具有创造力的,因为他们首先就不具备了解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个基础要素,但为什么还要从童年说起呢?

因为,所有富有创造力的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如果能够知道他们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是什么类型的事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就能够发现创造力起源于哪里。《创造力》这本书里的研究发现,童年时是否是天才与成年以后是否富有创造力没有直接关系,令一个人变得富有创造力的是对周围事物具有超乎寻常的强烈好奇心。

比如,一位发明家从小对爸爸做鞋子的机器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就探索并尝试搞明白遇到的每一台机器;再比如,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小时候就对动植物就有大量的观察和采集,他特别喜欢收集甲虫,甚至有一次因为手里拿不下三只巨大的甲虫,就把其中一只含到嘴里并带回家观察。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富有创造力的人都认为,在一生中,驱动他们前进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好奇心。他们对事物,哪怕是周围微小的事物都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好奇。

但是,这些创新者们难道是天生就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吗?并不见得。他们的好奇心很可能是童年时期就经过了不经意的培养和强化。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这些人童年经历中的两个共同点:

第一点,他们小时候在种活动上存在竞争优势,并得到了大人们的认可。而孩子们很容易会对能让他们在竞争资源上具有优势的活动感兴趣。比如,因为翻跟头的能力而受到认可的孩子,可能会对体操感兴趣;因为绘画而得到周围人好评的孩子可能会对美术感兴趣。所以重要的不一定是天赋,而是在特定环境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第二点,他们在小时候遇到了能够激发自己能量的老师。也就是说,学校里个别老师常常能够唤起、保持或者引导孩子的兴趣。他们会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并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任务,提出比其他学生更大的挑战。比如,在《创造力》的作者采访的这些创新者中,大部分人小时候对学科的兴趣是由老师激发出来的,老师总会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作业,并经常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去挑战一些难题。

第二个重要特质:不可动摇的专注力。成年后,富有创造力的人除了能够延续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之外,更重要的特质就是能够保持专注力和自我驱动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心流体验,产生良性循环。

举个例子,一名创新者回忆到,她在大学里和另外一个女孩一起选修了几门课程,在上物理和化学课时,那个女孩得了90分,而她得了60分,其他人只得了30分。后来,那个得高分的女孩还在康奈尔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但当她的丈夫从军退伍回来后,女孩就辍学了几年,最终虽然也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建树。从本质上说,当时那个女孩比这位创新者更加聪明,但她却缺乏了专注力,因为私人生活和感情主动中断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富有创造力的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热爱工作本身多于热爱工作带来的附属品。他们能从工作中体会到了比金钱和名誉更美好的体验,即心流体验,这是他们保持专注的法宝。


3.如何提高你的创造力。

很多时候,你可能会认为,之所以你的创新能力不强,是因为你的大脑天生不如那些社会创新者,但是,即使是神经解剖学方面的专家也无法区分爱因斯坦的大脑和你我的大脑。从原理上说,由于大脑硬件是相似的,大多数人都能够掌握相同的知识。

那么,既然在硬件方面我们与那些创新者几乎不存在什么差别,想要像爱因斯坦一样富有创造力也不是不可能的。《创造力》的作者给出了以下三个建议,如果认真实践,相信一定会给你的生活带来非常重要的变化。

第一个建议:重新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是源源不断的,他们会注意的周围所有吸引自己的神秘事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在面对世界的异彩纷呈的时候,就再也不像小时候那么充满好奇了,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像例行公事一样单调。

如何做才能重新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呢?

三个方法。

首先,你要每天都设法为某件事情而感到惊奇。你可以停下来看一看停在路边不同寻常的汽车,你也可以品尝一下咖啡店的新品。抽出时间体验事情本来的样子,对世界保持开放的态度。

其次,你要每天设法至少让一个人感到吃惊。尝试去说一些你曾经不敢表达的观点,问一些你平常不会去问的问题,或者尝试变换你的外表等等。

然后,再把每天让你感到惊奇的事情和你让他人感到吃惊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不要让这些宝贵的经历稍纵即逝。当你发现你记录的这些事情中有一件点燃了你的兴趣火花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跟住它。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会重新燃起你从童年时候逐渐衰退的好奇心。

第二个建议:保持专注度,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心流。在生活中你可能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你没有特定的事情要做的时候,你的思想很快会回归到一种无规则或者混乱的状态,思维经常会失去焦点,特别容易分心。

如何做才能让自己保持专注度呢?《创造力》的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点,你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注意要及时反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对自己的目标不是很确定,而在心流体验中,创新者却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并能从行动中马上得到反馈,比如,音乐家不仅知道接下来该演奏什么音符,而且也能马上听出演奏的音符是否正确。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可以尝试每天早上都怀着明确的目标醒来。这个目标一定要能够让自己兴奋和开心,并且你能设想到如果完成这个目标应该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第二点,平衡挑战与技能。心流体验之所以让人感到快乐和轻松,是因为平衡性在起作用。也就是说,你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和行动非常匹配,不会因为挑战太大而让自己变得沮丧和焦虑,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潜力比表现出的能力更大而觉得无趣。就像打比赛的时候,如果对手比自己强大得多,你会产生挫败感,如果对手比自己差得多,你又会产生厌倦感。所以,只有当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才是真正好玩的比赛。那么在生活和工作中,你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选择和自己能力想匹配的事情去做,既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眼高手低。

最后,要保持行动和意识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特别常见的现象,就是你的思想不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比如你现在在工作,脑子里却在想着中午应该吃什么。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借助冥想来帮助自己摆脱思想和情绪的控制,更加有意识的处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第三个建议:善于利用习惯的力量,保护被唤醒的创造力。你可能常常会听到,非常成功或者非常有成效的人总说自己本质上是懒散的。其实他们的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因为这些成功者并不比我们拥有更多的精力,或者比我们更自律。他们只是培养出了一些习惯,才使得自己能够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举个例子,起初很多人对爱因斯坦的衣着习惯感到奇怪。因为他总是穿着一件旧毛衣和旧裤子。他不愿意在决定每天穿什么上浪费时间,他想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对他来说更重要的事情上。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你也许会说,只是换件衣服而已,能浪费多少时间啊。可是假设每天决定穿什么花费2分钟的时间,一年下来就是730分钟,12个小时。现在你再想想,自己每天要反复做多少不必要的事情,你究竟浪费了自己多少时间。爱因斯坦控制自己注意力的习惯是把时间节省下来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么你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呢?三个方法。

首先,你要遵循自己的时间表,什么意思?

每个人创造性能量发挥的最佳时间段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是早晨,有的人可能是深夜。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存在最佳睡觉时间,最佳工作时间等,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时间表,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其次,你要抽时间进行反思和放松。许多成功人士都表示,始终忙碌并不是发挥创造力最好的方法,你每天都应该留出时间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考量和复盘,回顾自己已经完成的事情以及还未完成的事情。

最后,你还要塑造属于自己的工作空间。环境对创造力的过程会产生影响,但重要的并不是环境是什么样的,而是你在多大程度上与环境达成了和谐。所以,你可以从现在开始把自己办公的地方按照自己最舒适的状态进行布置。

人之所以没有创造力往往并不是因为缺乏天赋,因为研究发现,所有人的大脑硬件都是类似的,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思考方式,思考内容,以及个人性格。大部分人创造力的障碍基本上来源于无法应对压力,没有自制力,容易分心。

为什么涂料老是开裂(为何家里的乳胶漆总是容易出现开裂)

为什么防漏电插座不会漏电(从功能上识别插座安全性)

大红酸枝木为什么开裂(买了大红酸枝家具,偶尔听到炸响怎么办?)

为什么墙身瓷砖脱落(墙上的墙砖老是掉,还是要讲点道理)

水泵为什么频繁启动(自吸泵怎么吸不出来水)

为什么有暗卫的房子(为什么豪宅多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