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大禹治水真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吗?

6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3 12:14:14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那么,大禹治水到底进家门了吗?

据《史记·夏本纪》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这就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本源了。其本意是:大禹常常想到父亲鲧,因为治水不成功而被尧诛杀,于是操劳身体,思虑焦烦,在外勤勤恳恳工作了十三年,路过自己家都不敢进入。

大禹确实没有进入家门,但不是三次,也不是孩子大了都不回家。况且更有害怕舜再次降罪于自己的忧虑。不敢进入,不一定真的指路过家门不回来看看,更可能是一种姿态,不敢贪欢享乐,时刻警醒自励。

禹为什么害怕?

古人写史,春秋乃成,《史记·夏本纪》中写: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黄帝是北方氏族部落的核心,是功垂千古的人物,而自炎黄一战后,以炎帝为代表的南方氏族式微,但也一直充满了暗流。

《史记·夏本纪》记载:……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是什么,《尚书·尧典》中动不动就是“帝曰:‘咨四岳……’,四岳很可能是协助帝统领四方的诸侯,乃至巫蛊,他们说的话分量是很重的。

尧却推说:鲧这个人背叛了使命,又伤害了自己族人的利益,不能用他。可是最后在却启用了鲧,鲧治水九年不成,这时候莫名的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把在羽山将鲧杀了。

那么,羽山在哪里?


《禹贡》载:羽山在南,鲧所殛。《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郭璞注:“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汉、晋祝其县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

《禹贡》将天下土地分为九等,雍州为上上,也就是皇帝的老家土地是最适宜耕作生活的,今天的江苏一带在上古冰河纪末期还是一片大泽,根本无法生存,属于下上,乃至下中层次。

鲧勤恳九年,未能将土地治理好,实在是有客观的原因的,九年治水,在如此恶劣的土地上,带领自己的族人平治土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后却被舜诛杀,并且舜仍然任用他的儿子继续治理。

这难道不诡异吗?舜脑子有毛病吗?

如果从《史记·夏本纪》看,当然很奇怪,但如果从政治利益乃至氏族权力的生死争夺上看,那就相当正常了。

鲧这一支虽然名为皇帝之后,虽然比卖草鞋的刘备强了些,但是在氏族集团中始终处于弱势,没有什么发言权。

上古大洪水是全球性的灾难,从圣经到土著都有记载,为了全体氏族的利益,却牺牲了本族的幸福,在蛮荒之地开垦土地,说明鲧一支已经被逼到了墙角,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这个时候即便治理好了,也是弃之敝屣,继续发配边疆,何况治理不好。

于是鲧选择了拖延。禹作为族人中的优秀青年,面对族人衣不裹体,食不果腹,持续伤亡的惨状,耳濡目染不可能不对舜产生仇恨。

《竹书纪年》中明白写“禹逐舜”,“立启”,他终于发展壮大,把氏族集团变成了奴隶帝国,将自己的族人带领到了巅峰,禹作为开夏之本纪的“太祖”,当然要三过而不入,敲锣打鼓的不入了。

于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紫竹梅为什么不开花(紫竹梅为什么不能种家里?)

瓷砖为什么脱色(揭秘卫生间墙砖变色原因)

海棠为什么长虫子(四季海棠常见虫害防治)

为什么花箭要去掉(春天多肉长“花箭”是剪是留?)

为什么叶子上有白斑(兰花叶有白色斑点如何治疗?)

刺槐为什么没刺(现代植物—刺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