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读懂韩愈3大治国思想,在这喧嚣的世界追求更好的自己

7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5 17:33:12    

儒家道统、学统、治统思想的内涵及渊源

儒家道统是关于儒家圣人之道及其传授系统的学说

其内容包括仁义之道、中道、内圣心性之学、以天理为道等,是儒者之统

儒家学统是道统思想在学术方面的体现,“学”的主旨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

主要涉及儒家学者如何治学和怎样维护其思想学术地位等问题;儒家治统则主要指帝王治理天下之道和术,是“帝王之统”,是道统思想在治国方面的体现。

虽然,道统学统治统这三个概念名词是后来儒者根据儒家思想传承的特点而提出的

但这三者的思想内涵却早在先秦孔孟等儒家的学说中存在。

儒家道统思想自孔、孟提出的仁礼、仁义之道等就已具有道统思想的成分,荀子集成发展出天道、人道等思想。

到汉唐时期,因董仲舒、韩愈的推崇,儒家圣道思想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韩愈首次对道及其传承统绪的论述,为后来儒家道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儒家学统思想的发展与其道统分不开,它是道统思想在为学方面的体现,是为道统而存在的。

南宋学者曾丰在其《缘都集》中说:“秦未焚书,道先裂,学统况成八代”,对于儒者而言,道统存则学统存,学统宗旨主要是维护其学术的正统地位、捍卫道统。

学统思想的内涵也是早于先秦就已存在,孔子围绕其道的内涵提出儒家的为学思想,包括严谨求实的为学态度,学思结合的为学方法及学以致道的为学宗旨等,孟子、荀子等后世儒者基本上继承性地发展了这一为学思想。

儒家治统思想的发展,以儒家经典所叙之意来说,它是依附于道统而存的。

元代学者杨维桢于《东维子集·正统辨》中,指出“道统者,治统之所在也。”

至少在儒者、士人的心里,道统高于治统,是治统的最高原则、理念。

所以,儒家治统是儒家依据其道统思想的原则而提出的治国之道、治国之术等。先秦孔子据其仁礼之道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孟子继而发展出仁政、至荀子隆礼重法等;后世儒者在传承道统之时也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治统的思想。

韩愈道论、为学、治国思想

儒家道统、学统、治统思想发端于先秦孔孟等思想体系,至秦朝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主张“黄老之学”等原因,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大力的宣扬。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也逐渐受到世人重视。

但魏晋时期受到以道家为基础发展出的玄学影响,隋唐之际,佛教思潮掀起,此时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重大的威胁。到了唐代中后期,以韩愈为代表的儒者,力排众议主张复兴儒学,宣扬儒家的道统、学统、治统思想。

(一)道论思想

韩愈的道论思想尤其推崇孟子,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礼论道,将道的内涵扩充为仁、义,确立了仁义连用的思想。

仁是爱人之心,但并非不分善恶、好坏地爱所有人和行为,由此孟子提出“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区别于墨家的“兼爱”思想,故言:“义,人路也。”

义是仁者爱人应遵循的原则,“居仁由义”即是孟子道的内涵。

韩愈在《原道》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道统论,阐释了道的内涵及其传承统绪,指出仁义是最高的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是爱人,义是行事合乎事理,行仁义所达到的即为道,而内心秉持仁义之性即德。

韩愈言道还是在道德伦理的范畴,并未涉及到宇宙本体,其道统说推崇孟子,孟子将仁义连用发展孔子道论学说,开启儒家之道的传授断续,这为韩愈的道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其次,韩愈还提出儒家圣人之道的传授统绪,认为儒家之道自尧、舜、禹到孔孟之后失传,后虽有荀子、扬雄,但二人只选择了一部分且过于简略。

尽管如此,荀、扬二人也未被韩愈完全排除在道统之外,荀子思想的主流还是接于孔子,最终将其定为“大醇而小疵”。

之后的道统中断,主要因杨(朱)墨(翟)两派交相惑乱,佛老横行,孔孟之道未能得以弘扬,至秦始皇又遭焚书坑儒,汉儒虽有传其道者,却已是抱守残缺,真正的大道已被毁坏未得其传。

韩愈在明确圣人之道的传承统绪时,也将自己纳入道统,以传承儒家道统思想为己任,“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腊梅为什么叫腊梅(蜡梅与梅“非亲非故”,为何仍叫梅)

大厦为什么都是玻璃(写字楼外的玻璃叫什么你知道吗?)

地板为什么突然拱起(地板起拱变形裂开也许不是质量问题)

板材为什么放甲醛(不敢随便用板材,还不是因为甲醛?)

为什么兑卦属金(八卦与五行、四时八节相配的正确解读)

暖气片为什么一半热一半不热(暖气片一半热一半不热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