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四川盆地里的三国鼎立:三国相争,秦国得利
5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4 21:02:13引言:
公元前475年,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小,正式进入了战国时代。而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也开始了更为激烈的诸侯争斗时代。而此时在离中原遥远的四川盆地,正处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其争斗堪比中原的诸侯争霸。而正是三国相争,也让秦国从中得利,为统一天下迈出关键一步,这是为什么呢?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巴蜀相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代,而此时的四川盆地内部,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国家,其中著名的两大霸主就是蜀国和巴国。
蜀国,也称古蜀国,起源于蜀山氏,后来参与到“武王伐纣”的战争中,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为帝,号望帝。杜宇在位时期,迁都郫邑,教民耕种,开疆拓土,让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
巴国是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而在春秋时期,巴国与楚国战争频繁,巴国胜少败多,都城也被迫多次向西迁移,一直迁到江州(即今重庆江北区)。而巴国巅峰时期,疆域东至鱼复(治今奉节),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其疆域之辽阔,概括了今重庆全境、湖北恩施、四川东北部分地区。
而同在四川盆地,巴、蜀自古相争,互不相让,彼此之间皆为世仇。

二、充国诞生、三国鼎立
到了春秋中期,巴国一位巴王在征讨楚国的战争中俘虏了一名楚国女子,因见其貌美,十分宠爱,带回江州后封其为楚妃,楚妃为巴王生下一个小王子,从此遭到巴王后忌妒。
巴王和楚妃去世后,小王子为躲避国中陷害,带领一批拥护自己的士兵、百姓向北出走,一路上经历了巴军的围追堵截和洪水、寒冬等自然灾害,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了嘉陵江上游的一处小平原,小王子视为风水宝地,于是定都于此,让百姓在此安居乐业,耕地播种,一年后果然粮食大丰收,仓廪充实。
因此小王子命国号为“充”。充国日渐强大,打退了巴国多次围剿进攻,后来的巴王不得不承认充国是从巴国身上独立出去的国家。
充国在巅峰时期涵盖今嘉陵江全境,及巴中、广安、绵阳三市的东南地区。一度成为巴国的巨大威胁,势力强盛的时候,曾顺水而下打到合州(今重庆合川)。巴国因此与充国世代为敌。
而充国的建立,四川盆地一度形成蜀、巴、充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其后期的相互争斗,也让秦国从中得利,吞并巴蜀。
三国相争,秦国得利
一、巴、苴联合攻击充国
充国自建立之时,就与巴国世代攻伐。公元前319年冬,巴国和苴国联合,巴国欲灭充国。而蜀国又和充国结盟,两国共同抵御巴国。此时秦国与巴国建立盟约,秦国率军攻打蜀国,巴、苴攻打充国。
苴国:是东周春秋时期蜀国的属国,第一代国君为蜀王杜尚的弟弟,在东周战国时期,苴国开始与巴国友好,时常与巴国联合抗蜀。
巴、苴联军在公元前318年攻克充国的重镇顺庆(今南充市),和充军在今西充县境内展开了最后的战役,最终充军寡不敌众而战败,全军壮烈牺牲。同时, 秦军已经占领阆州,充王自杀,充国灭亡。;
二、苴国连累巴、蜀,秦吞三国

秦相继灭亡蜀、苴、巴三国
公元前316年,巴、苴联军攻打蜀国,而蜀国率先得到消息秘密差由蜀军差老弱兵做诱饵,引巴军主力深入,然后顷巢围剿,战役以蜀大获全胜,斩敌大将告终。
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杜芦令“五丁力士”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另外要夺来秦惠王送给苴侯的五头能拉黄金屎的石牛。苴侯求救于秦,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
但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国的礼物后,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
《本蜀论》记载秦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后来秦惠文王任命蜀太子为蜀侯,张若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国灭亡。
蜀国、苴国被灭后,秦国又派大军将刚吃了蜀国败仗而元气未复的巴国包围,秦惠王嬴驷采纳司马错“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建议,同年时隔两月后灭亡巴国。
三国就这样先后被灭,其三者的争斗不仅没有最后的赢家,反而被秦国夺取了胜利的果实。真可谓是“三国相争,秦国得利”了。而秦国也由此迈出统一天下的最关键一步!
秦灭三国后的好处
一、疆域增加、粮食丰富
秦灭巴蜀之前,秦国的疆域远远远远不如当时的楚国,对比赵国、魏国、齐国等诸侯国,也没有多大的优势。而通过吞并巴国和蜀国,秦国的疆域获得明显的增加,从而跻身战国七雄的第一阵营。
秦国消灭巴国和蜀国之后,不仅疆域扩张,还拥有了更多的人口和耕地,比如大家熟悉的成都平原,就是沃野千里之地,而丰富的粮食也有助于秦军的对外作战。

成都平原
二、有利的地理位置
秦在灭六国过程中,楚国是秦国最大的对手,秦灭巴蜀以后,秦国占据了对楚国的有利位置:
《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秦国灭巴蜀后占据有利地势
巴蜀之地处在楚国的上游。在获得巴蜀之地后,秦国大军可以乘船攻打楚国,这也降低了讨伐楚国的成本,增加了攻打楚国的途径。因此,对于楚国来说,在汉中之地和巴蜀之地相继被秦国占据的背景下,其都城郢城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而秦国在攻灭巴蜀以后,秦国名将白起在秦昭襄王时期发起了鄢郢之战,成功攻破了楚国都城郢,为之后消灭楚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暂避锋芒
最后一点,秦惠文王时,山东六国已经大感秦国的危险,已经形成了针对秦国的合纵联盟,而秦国此时若是对山东六国用兵,一定会遭到他们的联合攻击。而秦灭巴蜀,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还能避免山东六国的联合进攻。

合纵连横
总结
巴、充、蜀三国本来三国鼎立,三国若是守望相助,即便是秦国也拿他们无可奈何。但正因为彼此的攻伐,才让秦国有机可乘,顺利吞并巴蜀。然而,历史不会改变,吞并巴蜀的秦国迈出了其吞并天下的第一步,坐拥巴蜀,一步步蚕食楚国的疆域,为其统一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