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午时问斩 ?原来这里面大有学问
4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1 13:20:13死刑,以剥夺受刑者生命为目标的最严厉刑罚。对于受刑人来说,一旦被判死刑,意味着活着的权利即将被剥夺。大凡有稍微有法制的国度,对死刑的使用都是非常慎重的。
在古代,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因此古代死刑也有复审制度。查阅资料,得到一个结果,中国至少从汉朝开始,一名犯人的死刑都要经过皇帝审核,即汉朝的“报囚”制度。
汉朝时,“报囚”制度处于萌芽状态,只有俸禄超过两千石的官员死刑,才能得到皇帝复核。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最终确定于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俱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漱报,乃施行。”
然而,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古代犯人被处死时间一般会放在秋后,而且具体时间放在一天的午时三刻。
首先来介绍为何放在午时三刻,古人将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指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需要注意的是,“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
“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这是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刻,地面上物体的阴影也最短。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刻执刑,在古人看来,这是一天中“阳气”最盛时刻,而杀人为“阴事”,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
那么为何在秋后问斩呢?“秋后问斩”来自于儒家经典《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之所以将死刑放在秋天,与古人的朴素自然观有着很大的关系。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如果把死刑放在春夏季节,就是违背天意,灾难就会降临,所以“秋冬行刑”逐渐被封建统治者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