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鲁迅先生的伟大事迹

6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9 17:55:11    



01


先说说鲁迅的家世。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做江西省的一个县的知县。


周福清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能够考中举人,去贿赂考官,事情被揭发,被捕入狱。这一年,鲁迅13岁。


那时候考试作弊,判得很重,斩监候。斩监候,不是指今天的死缓,今天的死缓,原则上不作死就不会死。但斩监候,指的是判了死刑,不过要等到秋后问斩。于是周家人到快到秋天就紧张,要去打点刑部,送礼走后门。过了两年以后被判为叫牢固监候,牢固监候就相当于今天的无期徒刑。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被牵连入狱。


释放后对前途绝望,抽起鸦片,两年后去世,年仅37岁。


又过了四年,逢大赦,鲁迅的爷爷周福清被释放。


鲁迅家遭到了这么大的变故,彻底破败,这种破落不光是贫困,更主要的是大家他们家人的鄙视,因为那时候科场舞弊,大家认为是卑鄙无耻的,于是家里人抬不起头。


鲁迅性格的形成,包括对社会的仇视,应该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02


再说说鲁迅的求学之路


大家都知道鲁迅到日本仙台去学医,但其实鲁迅最早没打算学医。


1899年,他当时上的是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改到了路矿学堂。

路矿学堂其实只开了一期,就是鲁迅那一期学生,鲁迅当时也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的,他的成绩现在是能查得到的。


但是上完后也没有出路,就准备到国外去。


1902年,鲁迅21岁,到日本去留学。他本意是到东京一个军校性质的学校,结果没被录取,可能因为他身材比较矮小,鲁迅仅仅1米61。于是就改到了弘文学院,就是专门为留学生补习日语,或者是一些基础知识的学校。


鲁迅说,他是不满当时东京留学生的浮躁喧哗,他在《藤野先生》里讽刺他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看不惯,于是就前往仙台学医。


仙台医专不是一个有名的学校,很偏僻,据鲁迅自己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写的文章都说,他选中那里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那里还没有留学生。


关于在仙台的一段我们都比较熟悉了,后来鲁迅的这篇文章藤野先生看到了,那时,鲁迅已经去世了几年了。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中止学医的原因是课堂看到日俄战争的纪录片,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当间谍,被日本人枪毙了,围观的是一群麻木的中国人,课堂上日本学生还鼓掌,高呼万岁,于是他就毅然的离开了。


实际情况后人研究不是这样。鲁迅也不是说当时就打算弃医从文,想要用文字来唤醒民众。一般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鲁迅当时学习不好。一位朋友给我发了,在鲁迅北京故居拍的鲁迅当年的成绩单。除了伦理学考了83分,其余的都是仅仅60分,藤野先生教的那个解剖课只有59.3分,不及格。所以他这时候感觉学不下去,知难而退,想寻找另外的路。


03


鲁迅在日本期间,大概是1906年,他家乡人有从日本回来的,说看到鲁迅在马路上和日本女的一块走路,还带着孩子,实际上可能是鲁迅在过马路时,帮助一个日本的女人牵了一下孩子。


一听说这个,鲁迅的母亲鲁瑞就急了,给他写信,说母亲生病,骗他回家。因为那时鲁迅和朱安已经由家长订婚几年了,鲁迅前一次回来,也没有说退婚,只是希望朱安能够放足,能够学文化等。朱安比鲁迅大三岁,这时已经29岁了。



鲁迅到家以后,发现家里张灯结彩,才知道上了当了,让他结婚;也许是不忍心让母亲伤心,只好任其摆布。


该有的仪式也都有了,跳火盆他也跳,举行了婚礼,还和朱安回了娘家。


该做的事基本上都做了——当然最该做的事没有做,据说新婚之夜趴在桌子上哭了一夜。当时绍兴当地有听房的习惯,门外有人听着,鲁迅和朱安确实没有夫妻之实。


朱安裹了小脚的,听说结婚时还在鞋子外套了一个大鞋子,里面还塞了棉花,可能行动不便,从轿子上下来,这个鞋子就掉了,棉花就露出来了,还差点摔倒了。


结婚三天之后,鲁迅又回到日本,日本的朋友问他回去干什么,他就说了一句话:“我母亲娶媳妇。”


这一去又是三年,朱安就顶着这样一个名不副实的媳妇的头衔,伺候鲁迅的母亲,和鲁迅的母亲一起生活,而且她一生,直到鲁迅的母亲死去,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


04


鲁迅回国的时候是1909年,他已经29岁了,依然没有工作,然后他就回到老家,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徐寿裳推荐他,于是他就到这个学堂做了生理学化学的教师,并且正好有一个日本的教师讲生物课,鲁迅从旁边做翻译。


又过了三年,还是由这位徐寿裳介绍,应邀应聘到教育部当科长,当时蔡元培当教育总长,他在那里几乎是做了14年的公务员,中间也到处去代课,主要是讲《中国小说史略》这一门课。


他到北京以后,在八道湾胡同,然后买了一个大宅子,这个宅子花了三千多大洋,而且把绍兴老家的房子全部卖掉。


他的母亲,他名义上的妻子朱安,他的二弟周作人,还有周作人的老婆,都搬来了。


周作人的老婆叫羽太信子,在日本是一个非常贫苦的人,嫁给周作人以后,才知道周作人在中国是名人、大作家。



为了分享她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把她的妹妹叫羽太芳子也弄到中国来了。


可能是还想了一些办法,她成功把妹妹嫁给了鲁迅的三弟周建人,这样她妹妹也取得了中国的长期居住权。


北京八道湾是三进院落。空间很大,后院甚至还挖了一个荷池。然后鲁迅就住中院三间,因为中院最不好呀,人进进出出的,吃饭时全家人聚集到这里。


为什么提这件事?想说鲁迅的文字很激进,但在家庭观念上似乎还是很保守。


他们在北京的生活是非常好的,因为收入非常高。


鲁迅刚来到北京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月领60块钱,后来就领到200多,当教育部的官员的时候,他一个月有300大洋,300多这个收入很高了,你看他买下一个大院子才3000多大洋。等于十个月工资就挣一大套别墅了。


他还在不同的地方代课,稿费代课费,比工资还要高。据有人统计,在短短几年里,他有几万块钱的收入。周作人是北大教授,一个月也有300大洋的收入。


而且鲁迅还非常会过。每天都记账,名人日记最无趣的就是鲁迅的,每天都是记花了多少钱,或者有什么收入。别人给他写的信的信封,他还要剪开,反过来,做成新信封,留着给别人写信用。别人给他寄书的绳子,他也都留着,理得整整齐齐放在抽屉里。后来鲁迅到上海以后,生活方式就有些变化,就是有电影一定去看,出门就叫车。还有买书,鲁迅在25年间买了一万多块钱的书,最多的一年就花了两千多。


05


后来发生了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中国文学史上一段公案,就是周作人和鲁迅突然间闹翻了。


周作人写了一封信。“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后来,鲁迅就从这里搬走了。根据1924年的6月11日鲁迅日记,他们不仅是闹翻了,鲁迅回到八道湾去取东西,结果周作人和他的老婆不仅骂他,还打他,然后甚至是拿起一个什么东西直接往鲁迅头上去砸。到了这样的地步。


到底为什么兄弟俩失和,有各种说法。


有说因为钱的。因为朱安没有文化,整个大家庭的钱,都交给羽太信子掌管,鲁迅的确也埋怨过,说钱是洋车拉进来,但是被汽车拉出去。


还有人说是鲁迅偷看羽太信子洗澡,这很不好听,持这种猜测的人说,你看这时候鲁迅算是单身,还没有认识许广平,他和这个朱安也没有婚姻之实。当然我是完全不信的,40岁左右的教育部官员兼大学教授,青年人的导师鲁迅,偷看一个日本女人洗澡,大家真的应该搜一下羽太信子的照片。你可以怀疑鲁迅的人品,也不应该怀疑他的审美。而且所有现当代著名的文人中,只有鲁迅的日记、书信等,是完全可以公开而不损害他的伟大的。


所以我宁愿相信这事儿是羽太信子污蔑,她有有别的方面目的——比如霸占鲁迅八道湾三十多间房子。事实上很快这房子就归了周作人,而在买房时周作人是一分没花的。


后来兄弟两人,都闭口不谈此事。还有两位调解人,他们直到死都不再谈周家兄弟的事。


总之后来鲁迅就搬出去,几个月后,鲁迅又买了房子,鲁迅的母亲以及朱安也搬到鲁迅那里去了。


这非常遗憾,周作人和鲁迅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最能了解他的心思,绝交后的鲁迅一定会更加孤独。而且我还觉得,周作人基本上是鲁迅带大的,一起上学,一起到日本留学,连北大的教授职位,也是鲁迅找人推荐的。可能鲁迅把周作人照顾得太好了,形成了他依赖心理,同时又让他养成了一种自私懦弱的性格。这样想也许更为合理。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后来到上海去工作了,他抛弃了羽太信子的妹妹羽太芳子,也和他的学生结婚了。周建人自学成才,成为生物学家,在大学教过书。后来做过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活到96岁。


06


朱安一直陪伴着鲁迅的母亲,她也希望能够和这个“大先生”——就是鲁迅,拉近距离,但最终没有这方面的可能。


据说鲁迅跟他结婚13年后,再见到她的时候,她慌忙到门口去迎接,然后鲁迅只是哼了一声,并没有把行李递给他。


当然鲁迅对她也算是不离不弃,因为她没有收入,不识字,在生活上都是靠鲁迅照顾。鲁迅去世以后,生活费有一部分是许广平负担。


1943年的时候,鲁迅的母亲去世了,临死前,她让朱安一定要收下原来周作人每月给她的15块钱。


朱安的最后四年,生活非常凄惨。有一点不得不提,正因为有她,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整地保存。



再说说许广平,1923年鲁迅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中国小说史略》,上课时许广平就坐在第一排。《纪念刘和珍君》里边所谈的这个杨荫榆(杨绛的姑姑,抗日期间有让人敬佩的气节),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鲁迅骂她骂得也很厉害。许广平也是带头反对杨荫榆的女学生之一!


两人以后到了上海、厦门、广州,1927年开始在上海租房同居。


这里说点有意思的,鲁迅和许广平交往的前几年,他一直对外称许广平是帮他校稿子的助手。其实那时学生都已经开玩笑称许广平为师母了。他们到上海租房时,还是他住二楼,许广平住三楼。甚至外出住宿时,鲁迅还安排三个床,让他朋友睡在中间,以示二人清白。


后来许广平怀孕了,鲁迅才各种托辞,各种解释,告诉大家。而在这一点上,许广平却是非常勇敢和坦诚的。前几年是配合鲁迅瞒着各方,后面是大大方方地告诉自己的亲戚朋友。



包括后来和鲁迅一起生活,大家只要想一下,鲁迅是你的朋友你都很为难,何况是老婆。


鲁迅性格是一方面,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多怪癖,比如喜欢一个人吃饭,白天睡觉,晚上写作,而许广平把他照顾得非常好,这很不容易。


说实话,看了很多的材料,越发觉得许广平是非常可敬,想尽办法保护鲁迅的遗稿,甚至不惜花重金要租银行的大保险柜。1941年被日本人抓去,被关76天,受尽凌辱拷打,但信奉“身体可以死去,灵魂却要健康地活着”“牺牲自己,保全别人;牺牲个人,保全团体”原则,坚决保护上海的文人。这不是一位普通的女子。


1929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出生了,叫海婴,就是说在上海出生的婴儿,起得非常简单。鲁迅老来得子,十分疼爱,还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名言。在这之后,鲁迅再也没有离开上海,而且这里边还发生过有人反复指责鲁迅的事情,比如说鲁迅在“一二·九事变”的时候,鲁迅日记写的都比较简洁,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个斗士的姿态。


甚至还有一天晚上和朋友一起喝酒,到一个喝茶的地方,而且还邀一个歌妓。很多人觉得在这期间就不该有这样的事。而且租界内大家熟悉的那个内山书店,老板回到日本以后,基本上是鲁迅代管的,有人怀疑内山书店老板是个日本间谍。


07


最后,说说鲁迅拒绝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事儿。


人们常说鲁迅,还有胡适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谈不上。


瑞典一位探险家叫赫定,是诺贝尔委员会的,来到中国,他想推荐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让大家通过文学来了解中国。


但鲁迅拒绝了,他让刘半农转达,说感谢他的好意,为了中国,我很抱歉,我不愿意这样;诺贝尔奖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


胡适呢,这个在火车上遇到了这位赫定。胡适说,不要推荐我,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我没有那么厚的脸皮。


很多人讲这个事的时候,讲得好像已经板上钉钉了!其实板上钉钉的有两位,一位是老舍,1966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准备颁发给他了,但是等到准备颁发时发现老舍已经投湖自杀了。不然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应该是老舍,诺贝尔奖有个规则就是不颁发给已经去世的人。那一年就颁发给了日本的川端康成,因为计划就是要颁给一位亚洲作家的。


另外也有一位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沈从文,1988年如果他没有去世的话,肯定得诺贝尔奖了。

为什么阳台养花徒长(养花不见光,指定出问题,要么徒长)

为什么瓷砖干挂(瓷砖干挂是如何施工的?)

白椅子为什么发黄(买白色家具怕变黄,该怎么保养呢?)

制氧机为什么用水(制氧机需要用到水吗)

晚香玉为什么晚上盛开(天气越热开花越多的“晚香玉”)

被单为什么会发黄(为啥男性的枕头床单更容易变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