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游玩西湖时写出上联,1000年后才被现代民间高手对出下联
4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1 06:00:41对联是汉语语境里特有的文学样式,属于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早在西周年间就已经形成。起初,人们在大门左右两边各悬挂一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画像,目的是用来镇宅,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
这种习俗保留1000余年,直到唐宋时期,随着律诗和骈文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大门口挂上桃木板,一些文人用条形纸张写上一副吉祥语贴在大门两侧,来代替桃符,这种做法最终促成对联的形成。也是在此时,桃符一分为二,带图画的变成门神,带文字的则变成了对联。

对联贵在一个“对”字,体现出三大特点,其一,上下联字数要对等。其二,上下联的词性要相同。其三,上下联的含义和意境要对仗。在创作对联时,要时时体现出对仗、对偶、对称的关系,并且还要体现出自然天成的艺术魅力,只有如此,才算好对联。
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从古至今,不论是文化修养深厚的墨客骚人,还是有一点文学底子的普通大众,在闲暇之余,都喜欢以对联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展现自己的才气。
下面,通过讲述两则对联的创作过程,供大家领略对联的艺术魅力。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1037年——1101年),才华横溢,在诗文书画领域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同时,他对写对联颇有心得,常常能写出一鸣惊人的对联。
1071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得罪了王安石,被迫离开京城开封,远赴江南杭州做了通判。通判是州府的副长官,负责掌管粮运、水利等事务,比起知府,工作量相对要轻松一些。公务没有那么繁忙,因此,游山玩水的时间苏轼还是能挤出来,再加上杭州西湖闻名天下,苏轼早就产生了一睹西湖风采的想法。
某天,苏轼呼朋唤友,邀请一帮同道中人齐聚西湖旁边的亭子里,把酒言欢,吟诗作对。或许是苏轼的名气太大了,一名歌姬上前给苏轼斟酒时,有些受宠若惊,竟然失手把酒壶掉进了西湖里。

由于歌姬提着的酒壶是一把锡壶,苏轼看到歌姬满脸绯红,再看到锡壶掉进水里泛起的一圈圈涟漪,瞬间爆发灵感,脱口而出: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锡壶惜乎?
在座文友听后连声说“妙”,跃跃欲试,准备对出下联。
然而,这则上联是典型的谐音对联,浑然天成,用“西湖、锡壶、惜乎”三个同音词,把音律美和节奏美表达得非常连贯,在语感上具有行云流水的韵味,不失为一则优秀上联。
苏轼本人也对上联十分得意,希望众人能对出匹配的下联。直到这次聚会结束,仍然没有人对出让苏轼满意的下联。后来,这则上联变成了有名的残联,流传一千多年,许多人尝试着对下联,都没有对出满意之作。

1986年,《沈阳群众文艺》上介绍了这则上联,引起辽宁民间诗人赵严华的极大兴趣,他思考几天后,对出了下联:擎酒碗,过九碗,酒碗失九碗,久惋酒碗。
这个下联工整严谨,在含义和意境方面,都跟上联比较匹配,被公认为目前最好的一个下联,也算是给苏轼这则千古残联画上了圆满句号。
下面这副对联跟一对40多岁的中年夫妇有关,他们曾经都是文艺青年。
中年男子看到妻子人老珠黄,随即产生抛弃糟糠之妻,另觅新欢的打算。于是,他写了一则上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写好后,男子故意把上联放在桌子上,幻想着妻子看到后有自知之明,自动离开他,好让他美梦成真。

然而,妻子不是省油的灯,她看到上联后立即明白丈夫的用意,提笔写道: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下联分别以“禾稻”和“新粮”对应上联的“荷莲”与“老藕”,从词性到含义再到意境,都对得十分贴切和工整,并且一语双关,说出了他们一路走来的不易。
男子看到下联后,回想到他们一起经历过的20多年的风风雨雨,突然动了恻隐之心,随即放弃了弃旧怜新的念头,决定好好珍惜这份姻缘。
看到丈夫回心转意,妻子非常感动,提笔又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男子回敬道:老婆一片婆心。
两人的故事很快在坊间传为美谈,激励着许多老夫老妻信心满满地走向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