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求苏轼与杭州西湖的故事

5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1 06:22:30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苏东坡与杭州西湖的故事

——苏东坡与杭州西湖的故事

杭州西湖,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冠绝天下,号称“人间天堂”。几千年的文脉绵绵,在西湖留下了数不清的人文轶事佳话。有白居易、苏东坡的千古传唱的诗词;有林和靖的梅妻鹤子;有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澜阁;有金石印篆、文人雅聚的西泠印社;有“为我名山留一席”的林启-林社,也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鉴湖女侠”秋瑾……,“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大好湖山因文脉绵延、文章荟萃而更加熠熠生辉。

一、从汴梁到杭州

不过,与这座城市和西湖结缘最深的恐怕还是唐朝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两位文学史上声名卓著的大文豪都在此做过地方官。其中苏东坡那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将雨后初晴的西湖美景描绘得细致入微、光彩照人,更是传唱千古、脍炙人口。但恐怕不是所有吟咏东坡诗词的人都知道这美妙诗句背后的故事吧?

苏东坡到杭州为官是在熙宁四年(1701年),是老苏自己要求外放的。放着天子脚下大好前程的京官不做,主动要求到千里之外的杭州做官,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说起来,这也是宋代一桩大大有名的“公案”。苏东坡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为此上书皇帝六千余言,极论新法之失。

结果被反对派诬陷“滥用职权、贪赃枉法、贩卖私盐、徇私舞弊”。虽然经过调查证实全都是无中生有、栽赃陷害,还了老苏的清白。但也让老苏很受伤,痛感官场险恶、暗箭难防,所以心生退意,请求外放,远离京城的是非之地。

即便是“惹不起,躲得起”,老苏外放也并非一帆风顺。按照老苏心中所愿及其资历,外放一个州官一把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但反对派就是不肯让他顺心如意,百般作梗。对此,老苏倒是心知肚明的。他写给堂兄的信里一语道破了天机:“不欲弟作郡,恐不奉行新法也。”反对派就是怕老苏当了一把手在当地不尊奉编发新规。

最后还是宋神宗拍板,让老苏出任杭州通判,虽然只是个二把手,但能在“人间天堂”为官,得以饱览湖光山色,躲避官场险恶,老苏还是很满意的。尤其是作为以“饕餮”文明的美食家,老苏对杭帮美食更是食指大动、心向往之。故而赞曰:“杭州风物之美冠天下。”

从汴京出发后,苏轼一路上优哉游哉、信马由缰,游山玩水、访亲问友。路过颍州时还特意拜访了刚刚致仕的欧阳修。欧阳修给老苏推荐了自己的杭州僧友惠勤:“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娴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间而不可得,则盍往从勤乎?”

苏东坡初到杭州,人地两生,可以通过久住其地的惠勤了解民情民俗,也可以与之赋诗唱和。可谓一举两得也。不过,游山玩水的日子虽然优哉游哉,但一想起官场的倾轧、小人栽赃陷害、朝廷偏听偏信,一向旷达坦荡的老苏也不免发点牢骚。

二、纵情西湖山水间

苏东坡这一次下江南可是玩儿了个痛快淋漓。他经过寿州、濠州时,观览了彭祖庙、虞姬墓,乘船过洪泽湖,从淮阴走扬州,再过横渡长江到镇江,游览金山寺、北固山、焦山,复南下苏州游览虎丘、报恩寺古塔、“姑苏城外寒山寺”……终于在年底的11月28日到达了杭州。

三天后的腊月初一即去拜访惠勤和尚。回家后即赋诗一首:“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迂。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作诗火急追往浦,清晨一失后难摹。”足见其揽山清水秀之怡然,与高僧清谈其乐无穷。

老苏吟咏西湖美景最为著名的诗,就是那一首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除了这一首广为人知以外,其实还有很多咏唱赞美西湖的诗作,

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与前述那一首同样抒情写景意境高远、意象运用精彩绝伦。这显然是老苏在西湖畔的望湖楼与朋友畅饮美酒、酣畅淋漓,故而诗兴大发,或口占、或援笔,一气呵成五首七绝,遂成千古佳句。

生性阔达放旷的老苏在杭州随处观光游览,所到之处饮酒美食作诗,绝不会辜负了“人间天堂”之美轮美奂。杭州有一个吉祥寺,寺院内园圃广袤,多植花草,尤以牡丹花著称于世。春夏之交,牡丹盛开,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咸淳临安志》云:“名人巨公皆所游赏,具渐见题咏。”文人雅客到此赏花难免技痒留下诗作。名扬海内、出口成章的老苏岂能无诗?

老苏观赏牡丹后留下了《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此末句典出杜牧的《赠别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原诗是升官赴长安离开扬州之前与相识的歌姬张好好作别时所作,赞美豆蔻年华的歌姬美艳不可方物,扬州路上所有歌姬卷起珠帘争芳斗艳亦不如也。而当时年近不惑的老苏,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已经算是“年过半百”了。但此公生性豁达、放旷不羁,以己入诗,自嘲自乐,诙谐恣肆,足见其风趣洒脱、坦荡开朗之个性。

苏东坡在杭州任上经历了数任杭州太守,其中最为知己莫逆的是陈襄(字-述古)。两人意趣契合、喜好相近,经常一起游山玩水。陈襄离任告别杭州时,老苏送他一首《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是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名曰碧琉璃。”道不尽的江南夜色迷离,说不完的好友离情别绪。

对于爱好苏东坡诗词的人们来说,老苏尽管诗词俱佳、堪称双壁,但广为人知的还是以词为多。谁又能知道,其实他是到了杭州以后才开始填词的呢?

一定是杭州西湖的风光明媚、景色宜人,激发了老苏那文人的才华横溢,无论是雨丝成幕、艳阳高照,还是水光潋滟、烟波画舫,无论是赏花品茗,还是饮酒赋诗,无论是孤山寺探梅、吉祥寺赏花,还是望湖楼赏月、望海楼观潮,无论是北高峰访禅、灵隐寺夜宿,还是六和塔上听秋、径山寺问茶,都是赏心乐事、良辰美景,都让老苏心情愉快、诗兴大发,所以佳作迭出、妙语成珠。

三、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老苏在杭州三年,官声不错,朝廷闻知后,升他做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尽管老苏在北方的密州也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类长缨在手、豪气干云的诗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但闲暇之日还是不免怀念杭州西湖的旖旎风光,写下了《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的五言诗“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读我壁间诗请谅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应逢古鱼父,苇间自延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怀念杭州西湖的情感溢于诗词字句之间。

那时的老苏当然不知道命运会再一次把他抛到朝思暮想的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之间。

离开杭州整整15年后,经历了官场沉浮,尤其是“乌台诗案”的生死须臾之间,贬谪黄州的流放之苦,苏东坡再一次回到杭州任太守,官职全称为“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辖知杭州军州事”。

在官场险恶、宦海沉浮中经历过了死里逃生的老苏,对生活也有了更为刻骨铭心的感悟:生活总是无常的,生涯总是短暂的,不管是含辛茹苦的备尝艰难,还是漏船顶风的逆境困顿,终不能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只要顽强地活下去,总会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即便是步入人生的秋天,也有橙黄橘绿的收获,也能望天上云卷云飞,看庭前花开花落,“待到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这种感悟和心境,就体现在他写给刘景文的诗句里:“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西湖中最大的岛就是“孤山”。西湖三面环山,为群山所环抱,唯独孤山位于水之中央,为湖水萦绕,仅有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面对一泊秋水,是观赏月色的上佳之地。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犹好以月亮为意象入诗词,咏月之诗词数不胜数。杭州西湖的孤山有一处赏月尤佳的著名景点“平湖秋月”,门前有一副对联“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想来也一定是酷爱饮酒赏月赋诗的老苏时常光顾、酩酊大醉、酣畅淋漓的绝佳胜地。

苏东坡一生有多首咏月佳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词二赋”。一词者,《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二赋者,《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均为临水赏月之千古之唱。

尤其是《水调歌头》,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传唱千年、老少皆知。南宋文学评论家胡元任曾如此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如此评价,不可谓不高。作为一个文人,如果一生中能留下如此美妙的诗句,千百年来能让后人铭记在心并代代传诵,也就不枉此生了。

为什么贴的瓷砖角空的(瓷砖铺贴验收注意事项!)

为什么衣服串色后洗不掉(衣物串色怎么办?)

为什么用铝合金做门窗(铝合金门窗有什么优点?)

本命年为什么带红绳(本命年有什么讲究?)

红茶为什么比较碎(祁门工夫红茶为什么是碎的?)

为什么路由器会亮红灯要怎么解决(帮你解决常见网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