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争霸之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5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7 17:11:1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兼并征伐,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竞争和博弈,是春秋初年的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年仅剩余十几个。
到战国中后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为主的战国七雄争霸局面,战国时期延续255年,爆发大小战争230个,参战人数己从几万到几十万,著名的战争如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也产生了如乐毅、孙膑、吴起、赵奢、廉颇、李枚、白起等著名的军事家或军事将领,也有了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军事谋略。

战国七雄争霸场面
战国七雄拥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能力和状况,拥有不同的疆域和地理环境,也涌现出来不同的君王、政治家、军事家、将领,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政治、外交、军事干预交涉,也出现了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苏秦、公孙衍。各诸侯国进行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变法,富国强兵,增加军事经济实力,在诸侯争雄中获得优势。
战国七雄争霸的阶级性。战国时期分为三个阶段,自战国开始至魏文侯任用李悝初,为第一阶段,这时东周王朝礼崩乐坏,纲纪混乱,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分封韩赵魏,自毁名分,田氏代齐,分封制开始崩溃,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战国七雄合纵连横场景
第二阶段是自李悝变法开始到商鞅变法结束,是各诸侯国在分封制衰落后,进行改革变法,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确立适应的上层建筑。
第三个是自商鞅变法结束到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各诸侯国合纵连横,争雄争霸,兼并联合,走向大一统。

战国时期战争场面
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秦国涌现出来秦孝公,秦昭襄王和秦始皇三个战国时期改革创新,雄才大略的君王。三位君王选贤任能,重视人才,吸收重用贤臣能将,推进政治、经济、军事的创新发展。
启用商鞅变法,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奠定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重用范睢实行远交近攻战略,任用张仪连横破纵,理解齐楚关系,蚕食三晋领土楚国领土,吕不韦、李斯等人辅佐年轻的秦王嬴政,消灭六国,实现统一。

秦兵马俑之军队
拥有白起、王剪、孟恬等将领,屡次取得胜利,长平之战奠定了秦国的大国地位,山东六国再也无法抵御秦国的征伐。
其他六国没有形成相对优势。秦国商鞅的变法改革最为彻底并持续一百多年,魏国李悝变法不如商鞅变法的力度和范围,魏文侯去世后变法宣告结束,楚国吴起变法失败,韩国申不害变法也是半途而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仅限于军事领域,齐国的改革举措不够系统深刻。这些国家没有达到秦国变法的效果和目标,没有彻底打破旧的分封制建立新的中央集权政治,没有废除土地公有制国有制,建立土地私有制,没有根本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战国军事家孙膑
秦国能够实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和战术运用,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相互配合,取得胜利。确立远交近攻的战略,实施以横破纵,启用纵横家离间六国削弱其实力。
晋国在春秋时期占据100多年的霸主地位,拥有丰厚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最有可能统一六国。到战国时期分裂为三国。齐国拥有盐铁之利,人口众多,曾经与秦国势均力敌。最终在合纵连横中被削弱实力,不能够团结诸侯国和国内力量,被燕国占领,与楚国交恶,君主权力较弱,王臣贵族权力过重。楚国地大物博,也拥有实力称霸天下,终因楚怀王昏庸,国弱民贫,从而衰落走向灭亡。

战国时期齐威王雕像
战国七雄争霸对当今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有借鉴意义。在国际关系发展中,必须坚持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改革,提高国力军力,实现经济军事强大,才是立足的根本。实时进行战略调整和战术变化,适应地缘政治和国际局势的变化,顺势而为,发挥作用。实施军事战略部局以战止战,止戈为武,才能确保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并取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