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场的成语 :毛泽东决断抗美援朝,十个成语透视关键要道
5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9 09:29:10众所周知,七十年前开始的抗美援朝,堪称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虽然实现了战略目的,但志愿军将士的艰苦卓绝,也是举世罕见。
正是因为此战十分艰难,刚指挥完解放战争、深谙战场之道的毛泽东,出兵的决策也十分艰难,是毛泽东一生中二次“最艰难的决断”之一。
这个艰难的决断,以及决断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十个成语是一番通透的解读。
1、未雨绸缪
1950年10月1日,毛泽东收到金日成的紧急求助信、以及斯大林的建议信,集体讨论、全盘分析、艰难决策,几日后便决定出兵。而且,于10月19日夜晚开始跨过鸭绿江的首批志愿军,有4个步兵军、3个炮兵师,数十万人。
如此大规模军事行动,神速的决断和启动,背后是长时间的未雨绸缪。
自1950年6月底美国公开介入,第七舰队入侵台湾之时起,毛泽东和伙伴们就一直关注战况,并认真采取了相应措施。最重要的就是组建了针对性的部队——东北边防军,并一直为开战做准备。
在接到朝方求助信之前,毛泽东就多次说过,“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 “对战争打起来的时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长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弹,我们要有充分准备。”
2、辗转往复
抗美援朝结束十多年后的一天,毛泽东对金日成说:“我们虽然摆了五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
显然,这是毛泽东对当年出兵援朝决策过程的形象描述,足见毛泽东当时决断十分艰难,有一个辗转往复的过程。
其实,因为一直关注并准备,10月1号接到求助信后,毛泽东立刻拟好了肯定出兵的答复信函,准备10月2号电报发出。但是,民主集中制的讨论过程中,大多数领导人不赞同出兵,理由很多、很现实、很充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压下了拟好的电报,陷入了辗转往复的思考之中。连续多日彻夜难眠、苦思冥想,重新权衡方方面面的得失利弊。

3、深思熟虑
尽管反对出兵的理由很实际很充分、抗美援朝的决策很艰难,历经反复,这依然是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他深入透彻地分析国内外方方面面的因素,尤其是思前想后、认真分析出不出兵的后果,然后做出的决断。并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决断。
对此,毛泽东说,“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周恩来后来说:“毛泽东下这个伟大的决心,是根据科学的预见、实际的分析。”彭德怀也说过:“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
此外,美国资深政客基辛格在《大外交》书中有言,“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
4、知人善任
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可见统领军队的将军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境外、近乎“以卵击石”地迎战强敌,指挥官和高级将领更为重要。为此,毛泽东十分重视,并在未雨绸缪阶段和决策的过程中,认真开展相应的工作。
首先,为东北边防军重新配置领导班子,而且是整体性变更,将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几位将军调到东北边防军,组成强大的司令部。
同时,认真选择志愿军的统帅。在林彪、粟裕二位不能出任的情况下,将远在西北的彭德怀调过来挂帅。
这就为决策出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这些将帅不负众望,发挥出色,毛泽东确实知人善任。
5、合情合理
10月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继续讨论志愿军入朝作战问题时,面对各种反对意见,毛泽东有言:“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同时,毛泽东还认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来,也说明我们是局内人;不出去,连入局的可能性都没有。”
此外,战略家毛泽东明白,尽管武器装备等等差距巨大,战争的胜负还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战略战术水平,我方有获胜的机会。
因此,这个决策虽然艰难,依然合情合理。
6、知己知彼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做出这样艰难的决策,对敌我双方的利弊因素有全盘的考量和对比。
他认为,美方总体上是“钢多气少”,即武器装备资源好,士气低。我方相反,是“钢少气多”。
更具体一些,他认为美方是“一长三短”。一长,就是武器装备和火力强。三个短处分别是战线长、运输路线远、士兵战斗力弱。
我方是“一强一正义”,强的是士兵战斗力,因为军队经受了多年战争的锻炼,而且进行的是正义之战。此外,我们后方近、兵力多,战术水平高,也是优势。
还有一点,毛泽东判断美国也不想闹大了,战争会有一定的约束。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这番“知己知彼”很到位。
7、先礼后兵
尽管首批志愿军是秘密入朝参战,这个决策却是在“底线”上公开的先礼后兵。
毛泽东曾明确提出,美军“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而且,美军进抵三八线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3日凌晨1时,针对麦克阿瑟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一事,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再次对美国当局提出强烈警告:“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10月8日,毛泽东拍板决断,尽快出兵朝鲜。
显然,这是先礼后兵的决断。

8、苦口婆心
身为领袖,有最终拍版权,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简单地一锤定音,尽管他早已明确决心。
拍板决策之前,两次高层会议,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认真倾听反对意见,同时认真阐述自己的出兵想法,苦口婆心地劝导大家。
会议之外,依然认真与其他党政军领导人深入沟通,探讨之时不简单地以势压人,依然苦口婆心地劝导。
拍板决断之后,甚至开战以后,每当有人问及出兵决策问题,毛泽东也是耐心细致阐述缘由。
整个艰难决断的过程中,时常有毛泽东的苦口婆心。
9、跌宕起伏
这次决策过程,几度反复,起伏跌宕。
首先,毛泽东10月1号接到朝方求助信函后就准备拍板,因10月2号会议上反对意见很多,暂停。
10月4日会议逐渐统一意见、选好领军人物后,基本确定出兵,然后先礼后兵。待到美军不顾中方严正警告、突破三八线、扑向中朝边境时,毛泽东签署出兵命令。随即,彭德怀走马上任,到东北紧张准备;周恩来和林彪飞赴苏联,协调苏联空军配合作战以及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事项。
然而,10月11日,苏联方面出问题了,斯大林以“没有准备好”为由,拒绝立刻派遣空军掩护。因为事关重大,毛泽东指示暂停出兵安排,并要彭德怀与高岗立刻到北京,再行商议。13日,就出兵问题与伙伴们再次商量并统一意见后,毛泽东再次决断:既然美国已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即使苏联不出动空军支援,我们仍然出兵援朝不变。
短短十三天,事关国家命运的决策多次变更,确实起伏跌宕。
10、毅然决然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犹豫、徘徊,举棋不定,10月13号,毛泽东与伙伴们达成一致、痛下决心,依照原定计划,出兵朝鲜,抗美援朝。
随即,10月18日,毛泽东主持会议,敲定志愿军自第二天(10月19号)开始,利用夜色做掩护,渡江入朝,迎战强敌。
第二天晚上,得到志愿军如期跨过鸭绿江的报告后,几天几夜无法入睡的毛泽东,对身边的卫士说了一句话:“睡觉。”
此后,这个“考虑到最坏局面、争取最好结果”的战略决策,再无反复。
未雨绸缪,辗转往复,深思熟虑,知人善任,合情合理,知己知彼,先礼后兵,苦口婆心,跌宕起伏,毅然决然!
艰难是决断!伟大的决策!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