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辛亥革命时袁世凯为什么不杀了溥仪以及清朝皇族?

5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09:40:12    

政治,是妥协的结果。

在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被清政府重新起用并委派统领北洋军去镇压革命党的起义军,北洋军由袁世凯亲手组建,堪称当时中国的最强军,在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的攻势下,革命军陷入了更深的窘境里。

革命需要武装力量的支撑,没枪没炮的革命,最后必然只会成为闹剧,当时的“辛亥革命”即是如此,这让革命党人异常尴尬。最后,革命党竟然想到“招安”袁世凯,让袁世凯为革命出力。然而,袁世凯作为清政府的高官,甚至可以说袁世凯已经以手中的兵权掌控了清王朝的命脉,又怎么会轻易地被革命党所策反?既然筹码不够,那便继续加,于是革命党给了袁世凯一个承诺,“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只要袁世凯支持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那么,中华民国的总统便让袁世凯来当!结果当然没有疑问,袁世凯在清政府是总经理,因为革命党的承诺,到了民国便是总裁,在清王朝摇摇欲坠、民主呼声越来越强烈的年代,袁世凯肯定会选择革命。

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政府不得不宣告“破产”,同时被民国“收购”,清帝逊位。当然,清帝溥仪也是有条件的逊位,那便是所谓的“优待条件”,以此保护清帝溥仪以及清朝皇族的利益。

1924年10月,冯玉祥趁着吴佩孚与张作霖打得火热的时候,悄然领兵返回北京城,发动了“北京政变”,将清帝溥仪从紫禁城里赶了出来。

袁世凯既然已经投向革命阵营,为何没有将清帝溥仪以及清朝皇室宗亲杀了?或者,仅仅只是像冯玉祥那样将溥仪赶出皇宫,反而制定了所谓的“优待条件”呢?

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它实现了封建王朝对蒙、藏、疆地区的最有效统治,甚至在清王朝风雨飘摇时仍然死心塌地地跟着它。清朝皇帝是他们的共主,现在清帝退位,但是尊号仍然保留着,便可以稳定满族以及蒙藏疆地区的人心,让中国的政治体系从王朝平稳地过渡到共和,同时完整继承清王朝的版图,这算是清王朝留给民国的政治遗产,虽然当时的事实是中国政府在清帝退位后只是在名义上保有对蒙古的主权。

为什么袁世凯能从一个公务员考试屡屡落榜的人最终成为掌控中国命运的领导者,而冯玉祥却落得个横死海上的下场?不得不说,冯玉祥的政治智慧和袁世凯差的可不是一丝一毫啊。冯玉祥趁着吴佩孚和张作霖在激战,发动北京政变试图夺权,同时驱逐溥仪,想以此获取国人的支持,冯玉祥为此洋洋得意,自以为这件事是伟大的历史功绩。可是,从皇宫里出来的溥仪却被日本人裹挟到东北当了满洲国的皇帝。冯玉祥就不能想想当初袁世凯和革命党为何同意“优待条件”?

因为溥仪是退位的,所以袁世凯不可能会杀他,革命党也不会同意杀溥仪,因为这会影响政治名声,会落人话柄。但是,让溥仪可以到处自由活动的话,又担心他会整出什么幺蛾子,对中国时局造成不利的影响,怎么办?将溥仪“囚”在皇宫便可以了,这是一种变相的监禁。当时清政府刚刚倒台,清朝还有很多的残余势力,在不能将溥仪杀了的情况下,一旦失去了对溥仪的监控,那么在清朝残余势力的运作下,他们很可能会学曾经的元朝,遁回老家,然后重新当皇帝,满洲国便是最好的证明。“优待条件”将清帝与清室套牢,虽然很费钱,可是总比满洲国的出现好了不不知道多少倍吧?

袁世凯要杀溥仪或者屠戮清室,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政治却不是件简单的事。袁世凯必须要保证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将溥仪“囚禁”在皇宫里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对袁世凯自己、对革命党以及对中国当时的政治局势皆是如此。

为什么要移植花卉(牡丹花为什么要在秋季移栽)

炉灶为什么起火(煤气炉打火瞬间爆炸的原因)

房间为什么挂窗帘(窗帘竟然还有这几种作用?)

冰柜为什么风冷结霜(关于冰箱的直冷和风冷)

为什么水泥浇水养护(冬季施工混凝土养护方法)

为什么垫高厕所(蹲坑为什么要抬高20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