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达为何害怕坐牢?看真实的宋朝监狱
4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10:46:23在小说《水浒传》的梁山108将之中,鲁达(鲁智深)是大家都熟知和喜爱的一位英雄好汉。尤其是他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那一段,更让我们对他的英雄气概和超凡武力有了深入的了解。
不知大家在读到这段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他打死镇关西之后的心理活动: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于是,鲁达机智地以郑屠诈死而遁。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虽然鲁达是为了行侠仗义,但他毕竟失手打死了人,就肯定要吃官司、坐大牢。看起来似乎鲁达果然是个吃货,竟然因为害怕没人送饭。那么,宋朝的监狱究竟是什么样的,竟然连鲁达这样的英雄好汉都如此害怕?
宋朝时期的监狱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由中央机关设置的监狱,分别是御史台和大理寺的监狱。御史台监狱主要用于关押一些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和皇族钦点的囚犯。它是宋朝级别最高的监狱,直接对皇帝负责,完全不受刑部等其它机构的左右。
我们知道苏轼和王安石虽然同为唐宋八大家,但二人的政见却是不合。苏轼任湖州市长的时候,因为写诗反对王安石变法,被人以诽谤诋毁朝政的罪名弹劾,还被关进了御史台监狱。后来在王安石和太皇太后等人的求情下,苏轼虽然保住了小命,仍然被贬至黄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乌台即御史台,因常有大群乌鸦栖于御史台内的柏树上,故此得名)诗案”。

苏轼讽刺新政诗作
大理寺监狱是在宋朝建立128年之后恢复设置的,在皇帝的重视下,很快就拥有了和御史台监狱几乎等同的地位。但是由于大理寺一众领导政治意识太差,而且制造了诸多冤案,此监狱一度被皇帝关门。虽然后来又重新开张,却成了“一锅乱炖”,上到文臣武将,下到吃瓜群众,都能被收押进去。
大理寺监狱关押过的囚犯之中,最有名的就要属以“莫须有”罪名被迫害的岳飞了。据《宋史》和《续资治通鉴》记载,在大奸臣秦桧的操纵下,岳飞和他的手下大将张宪被关进了大理寺监狱。岳飞被赐死后,儿子岳云和张宪也被处死,家属发配至云南。

《宋史》所载“莫须有”事件

《续资治通鉴》所载“莫须有”事件
第二类是首都附近的监狱,有开封府监狱、临安府监狱、望城司监狱,还有殿前马步军司、左右军巡院和四排岸司监狱。
开封府监狱是拘押京师狱讼人犯的场所。由于位于天子脚下,地位相对重要许多,可直接听命于皇帝,而不必像其他监狱一样将案件移送给刑部等机构。所以,开封府的老大一般都是由亲王或皇子担任,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都曾坐过这个位置。由于亲王或皇子算是兼职,所以具体事务又由皇帝亲信的大臣来办理,叫作权知开封府。
受各类影视作品传播的影响,权知开封府的大臣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包拯了。他的事迹虽然不像影视剧里面那么离奇,额头上也没有月牙,但包拯的确是一位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好官。他曾经连续把两任财政部长弹劾下岗,为此欧阳修专门作了一篇《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朝廷上下还出现过“包弹”的网络流行语。

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
北宋被金国灭亡之后,南宋朝廷就将临安作为临时首都,而临安府监狱也就取代了开封府监狱。据《宋史》记载,临安府监狱曾经关押过大奸臣贾似道的同党。有意思的是,贾似道发迹之前是个街头混混,和高俅颇为相似,不过他后来进士及第,而且有个贵妃姐姐,从此官路平步青云。

《宋史》所载贾似道同党入狱事件
望城司主要负责皇城的治安保卫工作。它设置的监狱多用于关押和审理皇宫内犯罪的官员和嫔妃。而这些罪犯一旦被关进望城司监狱之后,没有皇帝的许可,几乎无法得到朝廷恩赦,也就没有办法全身而退了。比如岐王赵颢的夫人冯氏、哲宗赵煦的原皇后孟氏都曾经在望城司监狱被关押过,两人最终的结局都是出家为尼。

宋哲宗和孟皇后
宋太祖赵匡胤在极度缺乏安全感之下,建立了一支极为庞大的禁军体系,这也是为什么《水浒传》之中多次出现八十万禁军教头,如王进、林冲等人。由于京师禁军数量过于庞大,管理难度必然很大,由此就出现了带有军事性质的殿前马步军司、左右军巡院和四排岸司监狱。

宋朝禁军和教头王进、林冲
第三类就是地方上设置的监狱了,主要有州县监狱和军院、司理院监狱,用来羁押本州、本县及本军的犯罪分子。与御史台和大理寺监狱不同的是,因为多数州县“天高皇帝远”,不仅管理比较松散,狱官的权力也极大,造成了很多的冤假错案。如《水浒传》中美髯公朱仝先后担任县公安局刑警队大队长(马兵都头)和看守所长(节级),曾在任上放掉了晁盖、宋江等人;还有金眼彪施恩,因为他的父亲是监狱长(管营),不仅自己有钱开设快活林,快活林被蒋门神抢走后,他又让武松这个犯人替他夺了回来。朱仝和施恩的这两件事,就足可说明地方狱官的权力之大。

孟州“小管营”施恩和郓城县牢节级朱仝
最后一类则是特殊监狱,包括配所、牢城、圜土和掖庭狱。配所和牢城是犯人发配服役的地方。玉麒麟卢俊义被发配的沙门岛就是这种监狱,在现在的山东境内。沙门岛由于与世隔绝,在人员超额物资不足的情况下,犯人经常被随意处死。据说宋神宗熙宁年间,沙门岛有一个叫李庆的监狱长(砦主),两年之内就杀了七百多人,平均一天一个。《水浒传》里面,押送卢俊义的官差被管家李固买通后,半路上要杀掉卢俊义前对他说“你便是到了沙门岛也是一个死”,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不过话说回来,明知卢俊义去了沙门岛十死无生,还要在半路害了他,也算是多此一举。

卢俊义流放之地沙门岛
圜土最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就是圆形土牢的意思。宋时考虑到流放服役刑罚过重,发配期间还要官差护送,路上的伤亡率又高,在大臣苏颂的建议下,恢复设置了圜土,犯人白天劳作,晚上就关在里面。后来,圜土数次关停恢复,最终还是被取消了。

圜土模型及《刑法志》有关记载
宋时的掖庭狱是沿唐制设立的,用于关押为皇宫服役的女性囚犯。在影视作品中,武媚娘就曾被关进掖庭狱,后来逆袭成为一代女皇。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一情节也算合理。如《续资治通鉴》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医家子冷青自称皇子,言其母尝得幸掖廷,有娠而出,生青,都市聚观。说明掖庭狱不仅有一定的自由,还有机会得到皇帝的宠幸。

传奇女皇武则天
鲁达在捶死郑屠之后,害怕没人送饭而不愿坐牢。那么,宋朝监狱里犯人的衣食是如何保障的呢?
大宋有关律法规定,犯人如有家属的,则衣食由家属负责提供;如果没有家属或者特别贫困的,则由官府供给。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些穷人把监狱当成免费宾馆和食堂。
官府供给的标准是多少呢?在南宋时期是临安二十文,外路十五文。按照1文钱等于3毛钱换算,大约是现在的6块钱,在宋时也就是6、7个包子或者2升米的标准,肯定不够一个成年人填饱肚子的。因此,在宋朝,像“窃格瓦拉”那样宁愿偷车被抓也不愿意打工的情形基本不会出现,这也是鲁达为什么不愿坐牢的原因之一。
接上面提到的“乌台诗案”,苏轼在御史台监狱里就有这样一件关于吃饭的轶事:话说苏轼入狱后,就告诉他儿子如果这事有缓,就送一荤一素两道菜;如果死定了,就送鱼。从此苏轼就在牢里过上了天天有菜有肉的幸福日子,没想到很快家里就被苏轼吃穷了。儿子出去找亲戚借钱,就让熟人帮着送顿饭。许是人家知道苏轼爱吃鱼,就给他送了条鱼进去,这下差点把苏轼给吓尿了,只能一边吃鱼一边写绝命诗。

苏轼狱中绝命诗
监狱作为朝廷的暴力机构之一,还有许多花样百出的折磨人的手段,这在地方监狱和特殊监狱则更为甚之。前面提到的沙门岛监狱长李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人才”,据《宋史》记载,他虐待囚犯的方法就有37种。因此,我想除了吃饭问题,鲁达真正害怕的就是这点了。下面就简单举几个例子:
大家最为熟知的应该是“杀威棒”,这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杀威棒”是指新犯入狱,首先要挨100下杖刑,说是为了杀杀威风,实际上打过之后基本上人就半死了。这也是为什么林冲、武松、宋江等人入狱后,柴进、施恩、戴宗要帮他们免除“杀威棒”,可见这是多大的一个人情。
《水浒传》中还出现过两种手段。一种是佩戴“铁叶盘头枷”,用铁链把头枷和手铐连在一起。由于分量很重,长期佩戴会出现颈骨变形、腕骨折断等现象。武松就曾经戴过7斤半重的“铁叶盘头枷”。另一种是把装满土石的麻袋压在人的肚子上,导致人窒息而死,而且没有受伤痕迹。武松在牢城营时,有人就曾向他传授这个招数。

武松戴枷
除了上述三种,还有吃锯末、吃鱼钩、肩井扎针和不给吃食等,均是极为残忍的虐囚手段。就是鲁达这等好汉受了,也只能落个生不如死的下场。如宋江题反诗被抓后,为了给他脱罪,戴宗作为监狱长(押牢节级),不惜出主意让宋江吃粑粑。因为戴宗知道,宋江即使不被判死罪,他也很有可能无法从监狱里或者出来。

宋江受审
由此可见,宋朝虽然有一个看起来比较佛系的朝廷,但老赵家在维护自身政权稳定上还是毫不含糊的。鲁达作为大宋朝廷体制内的一名基层干部,必然对监狱的真实情况是比较了解的,他因此感到害怕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