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立国才80年,就发生了靖康之乱,比宋朝还快了一倍
5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8 15:43:13如果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靖康之耻是宋朝的转折点,那么明朝的转折点就是土木堡之变。这三个转折点中,土木堡之变来得最早,明朝建立81年就发生了,另两个则分别是137年和167年。

瓦剌人唐朝时就有了,蒙古人崛起后,瓦剌人成为西蒙古的主体部分,亦称林中百姓。元朝灭亡后,明太祖为了牵制蒙古黄金家族,曾暗中扶持瓦剌人,这个做法持续了四代人,到明宣宗时无疾而终。
到了宣宗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的手上,瓦剌的势力极盛,且和大明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既不是合作方,也不算敌对方。并且瓦剌时常打着商贸的幌子向明廷索要赏赐。直到公元1449年,瓦剌终于因为赏赐一事与明廷翻脸了,瓦剌出兵十万,分四路向明廷发起进攻。

这一年朱祁镇23岁,可心智还是个不成熟的孩子,受到自己最信任的太监王振的蛊惑,他决定御驾亲征。由于时间紧迫,朱祁镇带着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起来的20万大军出发了,对外号称50万。
用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是必败的,原因至少有三个。首先是明廷中有瓦剌的细作,从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开始,明军的一举一动,瓦剌人知道得一清二楚,甚至详细到每天行军到什么位置。而明军对瓦剌却一无所知,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二是立国才80年,明朝的军备已经废弛得不成样子了。战前山东巡按张聪巡视防务,巡查到山海关时,某关卡名册上应有130人,实际只有5人,还全是老弱病残。张聪怒不可遏,找来当值军官讯问,才知道军士全部被军官拉去干私活了。山海关这样的军事要地都是如此,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明军的军官们此时都在干什么呢?兼并土地、求田问舍。没有人关心军务,整个明军一片颓废疲软。j朱祁镇带出去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没有打过仗,不知道打仗为何物。洪武、永乐两朝留下的勋贵后代,到此时尚有26人,朱祁镇带走了18人。这18人中有15人从没上过战场,最后有14人死在战场上,基本上把明朝的勋贵集团一扫而空了。

而打过仗的英国公张辅、陈怀、王贵、顾兴祖等人,要么是多年未碰过弓马,要么忙着兼并土地、私役军士,对战阵早已变得一窍不通了。其他的各镇守要么军纪涣散,要么军备废弛,要么杀良冒功,要么士气颓靡。高坐朝堂的朱祁镇恐怕不知道,才80年,明军就已经糜烂至此了。
等到出兵之后,明军步步被动,处处挨打。瓦剌军锐不可当,明军先经猫儿府之败,再经阳和之败,前方被杀得尸横遍野,惊惧交加。见此情景群臣都劝朱祁镇回头,不要再亲征了。但这样的大事朱祁镇居然还要征求太监王振的意见,最后当然是继续亲征。
从七月十六日离开京师,到八月初一到达大同,这十几天来朱祁镇一日三惊,众军纪律崩坏。因为缺粮,明军大肆劫掠,四周百姓逃跑一空。吏部郎中李贤记载:今六军丧气,恐天子蒙尘。众人再劝朱祁镇回京,而朱祁镇却率大军绕路赶到王振的老家蔚县,让其光宗耀祖。最终,明军被包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
也先派人诈和,以麻痹明军,又派人假扮明军,冲击明军大营。明军全无防备,顿时大乱。军士争相逃跑,互相践踏,势不能止。英国公张辅、都督梁成、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52名文武官员死于乱军之中,仅大理寺丞萧维桢、吏部郎中李贤、礼部待郎杨善等数人逃出。20万大军死的死,逃得逃,几乎全军覆没。

护卫樊忠气急之下当着朱祁镇的面将王振锤死。朱祁镇突围十余次都未能成功,索性下马盘膝而坐,最终被俘。瓦剌人趁势南下,兵锋直指京师。皇帝被俘,京师被围,北宋的靖康之耻几乎再度上演。
多亏新任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率各地勤王之师据守京师,又另立新君,绝了也先用朱祁镇要挟大明的念头,终于力挽狂澜,将这场有可能将大明变为南明的风险给止住了。

【西湖边的于谦墓,挽救了大明的于谦最后却被朱祁镇害死】
但土木堡之变带给大明的打击绝不是皇帝被俘这么简单,二十万大军和三大营损失殆尽,这可是明军精锐。此外勋贵集团被团灭,文文百官死伤过半,军事政务出现了严重的断档。更为严重的是,经此一役,明太祖制定的文武分制的策略被打破,文官夺取了军权,又走上了宋朝以文御武的老路,更加速了明军的衰退。虽然大明的国土还在,但根却被挖去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