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明朝知府升任地方官,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4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1 15:10:16    

明朝全国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通俗来讲,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但要比省管辖的区域大上不少。

承宣布政使司以下一般有三级(布政司、府/直隶州、县)和四级(布政司、府、散州、县)两种层级结构。可以看出知府在明朝地方行政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明朝的府理解为现在的地级市,知府则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明朝知府最初分为上、中、下,上府知府从三品,中府知府正四品,下府知府从四品,不久所有知府均改为正四品。

从品级上来讲,明朝的知府属于高级官员的队伍。他们任期满了之后,有的致仕回家,就是退休了;有的平级调任其他地方担任知府;有的调到中央担任京官;也有的继续升任地方官。我们现在就来讨论一下,明朝知府升任地方官,一般担任什么职位?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比如明万历年间曾任肇庆知府的王泮。据《肇庆府志》(万历本)记载:王泮在任期间,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化数千亩沮洳之地为良田。

疏浚北港水道,舟楫得以畅通,商旅便于往来;重教兴文,建书院,置学田,士子竞进,民风向善。他扶贫济困,积极救灾,百姓乐业;为政清廉,持法公允,社会安定。于是,肇庆闾阎殷富,号称大治。

万历十六年(1588年),王泮升任湖广布政使司参知政事。明初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时,撤销行省参知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官品正二品,另外设左右参政,从二品。也就是说王泮从肇庆知府升任为从二品的湖广布政使司参知政事。

《太宗实录》第193卷,永乐十五年十月己酉条有这样的记载:“升莱州府知府韩杰为两浙盐运使”,我们可以推测,莱州知府韩杰被升职为两浙盐运使。盐运使这个官职始置于元代,设在两淮、两浙、福建等产盐的省份,明朝的两淮盐运使是从三品。

《神宗实录》第322卷,万历二十六年五月乙未条记载:“升……莱州知府杜潜、杭州知府季东鲁俱陕西副使”,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莱州知府杜潜、杭州知府季东鲁都升迁为陕西布政使副使。

我们再以明朝中后期苏州知府为例,据统计,自正统八年(1443年)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两百年间,苏州知府共计64任62人(其中两人未赴任)。

其中超过一半总计33位知府升迁为三品以上的高官,其中兵部尚书2人、工部尚书1人、都御史1人、布政使8人、工部和刑部侍郎各1人,顺天府尹1人、南京大理寺卿1人、南京粮储总督2人、巡抚10人、按察使2人、参政2人、盐运使2人以及行太仆寺卿1人。

从苏州知府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代中后期苏州知府卸任后多被升擢,升任地方官比京官数量要多,升任地方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省一级布政使、按察使二司。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和清朝的巡抚不一样,明朝的巡抚并非地方官,而是京官。

巡抚的称呼,最早的记载是明太子朱标曾经巡抚西安。不过,这个时候的巡抚只是一种称呼,而不是正式的官职。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处理地方紧急事务,派遣中枢六部高级官员,到地方巡视,协助处理。这时的巡抚,仍只是临时职位,并不固定,任务结束后就裁撤。这和清朝的巡抚不同。

当代学者唐克军根据《明实录》所载知府升迁情况统计:“知府迁为按察副使的总计831例,迁为布政使司参政的315例,转运盐使的103例,知府的63例,行太仆少卿的34例,布政使的25例,按察使的20例,六部侍郎的16例(都在宪宗朝之前),行太仆寺卿的11例,六部尚书的10例(全在胡院长时期),苑马寺卿的8例,布政司参议的9例,按察佥事的6例,顺天府、应天府府尹的5例,迁为其他官者36例。”

可见,知府升迁的职位主要是按察副使、布政使司参政、转运盐使。从以上史料的记载和一些学者的统计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明朝的知府升任地方官之后,一般会在省一级任职,担任的职位主要是按察副使、布政使司参政、转运盐使这些官职。

水泵为什么频繁启动(自吸泵怎么吸不出来水)

为什么有暗卫的房子(为什么豪宅多暗卫?)

榔榆为什么叶子枯黄(榆树盆景叶子干枯卷曲)

地板为什么会潮湿有水(回南天又来了,墙壁地板“渗出”水珠)

乌龟眼睛发白为什么(乌龟的常见疾病及预防)

外墙保温为什么会掉(外墙保温层四大问题,脱落、开裂、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