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锦衣卫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他们为何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5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3 22:41:25    

如果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全面倒退的一个朝代一点都不过分。皇帝们各种奇葩爱好,士大夫们独揽大权,宦官们凶残腐败,皇权专制,封关闭海,这些阻碍社会发展的证据有目共睹。而作为皇帝手下最重要的特务组织之一,“锦衣卫”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朝历代的皇权建立都要进行阶级或者信仰的淘汰与重组。为了维护皇权至上,皇帝会建立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心腹组织来稳固权利与威信,这种组织就有了护卫与执行的职责,也只听命于皇帝一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王朝建立初期就已经设置了这样的一个组织,名叫“拱卫司”,统管皇帝的仪仗和侍卫。后来几经改制,才有了“锦衣卫”。

作为皇帝一人的心腹组织,锦衣卫既要暗中保护皇帝的安全,还要搜集各种军政情报,彻查不法群臣。官阶虽然秩从三品,但是权力却凌驾于百官之上,连宰相和开国将军都要礼让三分。

朱元璋坐上皇位后,担心骁悍不驯的将军们会利用地方势力和社会威望对付忠厚柔仁的皇太子,他要替儿孙斩除荆棘,也让自己死后安心。为此朱元璋一手炮制了“胡惟庸谋逆案”、“李善长党案”、“蓝玉党案”。这些案件中,杀戮的官员达四万多人。庞大的犯人追捕、证据搜集几乎都由锦衣卫完成。锦衣卫遵循“犯法的杀,不犯法的也杀,无理的杀,有理的也杀”为原则,实施了一系列有预谋、有计划的栽赃嫁祸,诬告攀连。在京师的监狱中,诸多刑具一应俱全,惨绝人寰的刑法更是五花八门。案犯们的罪名提前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口供也预备好,没有辩解,没有申诉,要不马上签字画押,要不受尽酷刑招认,无论怎样,反正就是没有一个人能活着走出监狱的大门。

这几桩案件的侦办让锦衣卫的权势光速增长,朝廷内与六部平起平坐,文武百官更是噤若寒蝉,锦衣卫也迎来了高光时刻。除掉威胁后,朱元璋为子孙铺就的登基之路基本稳固,大概意识到“法外用刑”不应该是开国之君所为,再加上锦衣卫的势力增长过于迅速,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朱元璋便下令销毁刑具,废除了锦衣卫。只存在五年时间的锦衣卫也销声匿迹了。

后来燕王朱棣发动军事政变,虽然将建文帝赶下了台,但是遭到了旧臣们的强烈反对,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表面上看来风平浪静,背地里暗流涌动。为了肃清政敌,平息舆论,朱棣下令重启锦衣卫,针对那些反对朱棣的人进行抓捕和残害,朝堂的臣子们如履薄冰,只求自保。洪武年间的恐怖气氛再次重现。那时候“株连九族”也被发展为“株连十族”,除了直系、旁系亲属以外,又加上了朋友门生一族。甚至还出现了灭绝人性的“瓜蔓抄”现象,就是一人犯案,家乡的整个村庄都会化作废墟,无人幸免,而这些都是锦衣卫的“杰作”。

锦衣卫的首领被称为指挥使,都是皇帝亲信的武将担任,为的就是维护扩张至上的皇权。皇帝的喜好也直接的影响锦衣卫的势力发展。他们在办案期间可以抓捕包含皇亲国戚的任何人,侦查、审讯完全不需要经过三法司就可以直接判刑,因为锦衣卫代表的是皇帝的意愿,是皇权最直接的体现,所有人都是敢怒不敢言。

在朱棣宠信的武将中有一个名叫纪纲的人。此人胆略过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燕王十分宠信,于是将此人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使,掌管亲兵和诏令狱。建文朝旧臣杨荣被诛杀十族时,数万人遭受株连,纪纲察言观色,心领神会,朱棣还没开口就把事情给办妥了。朱棣对纪纲非常满意,就越发的信任和器重。纪纲掌管锦衣卫的十四年间,靠着聪慧的头脑和皇帝的信任在大明朝是呼风唤雨。

膨胀的权力让狂妄的纪纲更加肆无忌惮,慢慢的把朱棣都不放在眼里了。朱棣给自己挑选了一批秀女,这些女子还没进宫,就被纪纲捷足先登,挑了一些藏在家中。后来在端午节宴席上,纪纲模仿前朝赵高的“指鹿为马”,让手下人提前折断柳枝就说是自己射中了,肉眼可见的作假在场的官员不但没有一人拆穿,还在朱棣面前夸赞其箭法超群。这波骚操作无疑触及了帝王敏感的猜忌之心,才有了后来太监告发纪纲谋反一事,很快纪纲就以谋逆被判处死刑。

纪纲一事给朱棣敲了警钟,为了杜绝类似的事情,朱棣设立了又一个特务机构——“东厂”。他们不仅要监督锦衣卫,连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也是他们监督的对象。东厂的首领被称为东厂掌印太监,都是由皇帝亲信的太监担任。设有千户、百户、掌班、领班、司房等岗位,阶级清晰,分工明确,还有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役长和番役。它与锦衣卫、明宪宗设立的“西厂”和明武宗设立的“内行厂”,组成了明朝著名的特务体系。这些厂卫气焰嚣张、收受贿赂、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劣迹斑斑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

成立之初的东厂虽然和锦衣卫是两个系统,但是关系非常“亲密”。东厂主要负责侦缉、抓捕,锦衣卫负责审理、判案,配合的也十分默契。朝廷的大案要案锦衣卫审理时,东厂都必须派人随堂听审。朝廷的衙门里都有东厂的人坐班,专门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重要的文件公函也都必须查看,甚至连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都在东厂的监视范围内。到了明朝末年,随着东厂势力范围的扩大,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也越发的不把锦衣卫放在眼里。

“东厂”的势力如日中天却不受任何部门的管辖和监管。倒霉的不仅是文武百官,身为特务机构的锦衣卫也要被监视。东厂首领都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太监,直接向皇帝报告,根本不是还要通过奏章汇报工作的锦衣卫能相提并论的。锦衣卫的权利大大的受到限制,地位也一落千丈,两边也因此结下了百年的恩怨。

宦官的权势滔天,各个领域都难逃魔爪。到了明熹宗天启年间,更是达到了顶峰。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兼任东厂总督,利用皇帝昏庸,专权乱政,与锦衣卫指挥史田尔耕同流合污,颠倒是非、滥用私刑,杀害忠良已然成了家常便饭。他们还将黑手伸向军队,瞒报人数,克扣军饷,以至于明朝中后期的军队士气涣散,军纪不振。

明朝存在的二百多年间,政治、军事、制度、经济上毫无进展,不堪重负的百姓起义连连,连年的战乱生灵涂炭,奇葩皇帝荒唐无稽,横行的“厂卫制度”扰乱朝堂,祸害忠良,凌驾于法制之上,败坏军纪,视百姓如草芥,满足了皇权需要的却违背了国家的良性发展。

作为极端专制主义的帮凶,“厂卫制度”破坏了国家的法制秩序,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朝廷的腐败与堕落,蚕食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成了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大明王朝的终结,锦衣卫这个特殊的机构也彻底消亡。

机器漏电为什么有人没感觉(如何区分漏电还是感应电?)

施工为什么放线(装修工程中的放线)

电池为什么危害那么大(电池爆炸的原因有哪些?)

面砖为什么浸泡(铺贴瓷砖应注意的5个问题)

衣橱为什么会变形(定制家具柜门容易变形?)

昙花为什么掉叶子(昙花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