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些著名的医生
5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7 12:03:18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薛雪、宋慈、李时珍和葛洪,他们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
扁鹊(公元前407~公元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
![](/static/images/2024/01/27/b02ba4cbf50649ba9d910d5e8e609145~noop_jfam1uwoqqg.jpg)
华佗(约145年-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static/images/2024/01/27/7b640aa9c02444ee88839c249ce5f2ae~noop_2vkibm4gpel.jpg)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static/images/2024/01/27/8a8b451eb84049e380d4e39a67b792e3~noop_a1yul5grdbz.jpg)
皇甫谧(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或今宁夏彭阳县,有争议)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义马市)。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挚虞、张轨等都为其门生。
![](/static/images/2024/01/27/2bc11f0a6c85473c85bd371cb497a352~noop_42xyogskrjh.png)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
![](/static/images/2024/01/27/e7f4faa72cd34fdd93270a71704c04ef~noop_yfuzvytilt2.jpg)
孙思邈(581年—682年),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static/images/2024/01/27/b1b16d57156845d5bb0236efe1fa7962~noop_pvndfsla2t0.jpg)
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桂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
![](/static/images/2024/01/27/3b35926a940f49fe8f8a5e9f2519fa4b~noop_jfbksscw2kl.jpg)
宋慈(1186年—1249年),字仲直,南宋时期法医学家、外科医生。他出生在福建福州府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一个医生家庭。宋慈曾任福州府提点刑狱公事,并在任内撰写了《洗冤集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法医学的专著。
![](/static/images/2024/01/27/0f426846c2124180ac1eb13185a52bdd~noop_fcm0y13jdja.jpg)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static/images/2024/01/27/fac14eec1a504e02adaaf844897ef5fa~noop_jqji1ysyiu1.jpg)
葛洪(约283年—约34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他还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static/images/2024/01/27/4a00655ded6c4589a1767188cde26c3a~noop_yvzicswkdsb.jpg)
古代名医对我们今天中医的重要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对以前的医药经验和实践做了概括和总结,发展到了理论总结的阶段,已经初步形成了医学理论体系。这些成就的取得和历代中医学家的艰辛努力是分不开的,是他们把中医一步一步推向前进,这些成就为后世中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