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 ,王昭君出塞之谜
5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1 19:01:14很多画家画过昭君出塞图,很多人也都见过昭君出塞图,大概总是一个泪眼婆娑的美女,怀抱琵琶,骑在马上。这个美女最后自杀了,让包括汉元帝在内的人们唏嘘不已。如果来揭秘吧告诉你,这是一个谎言,王昭君可能根本就不会弹琵琶,你作何感想?
与事实不符合的地方还有很多:并没有人丑化过王昭君;昭君出塞并非被迫,而是自愿;王昭君并没有自杀而是在匈奴生儿育女……
王昭君简介:史书上关于王昭君的记载简单而清晰: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人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汉书 元帝本纪》和《汉书 匈奴传》中也有类似的载。也就是说,王昭君的出塞是她自动请求的,而请求的原因,是因为她入宫几年,没能得到皇帝的宠幸。从中可以看出,王昭君是个烈性的女子,在皇帝的三宫六院中,像她这样受冷落的,不是一个两个,但只有她采取了这么果断的行动。
我们可以把昭君的这个举动看作是对自己所处境遇的抗议,也可以看作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挑战。与昭君并没有受到胁迫一样,汉元帝其时也没有受到匈奴的胁迫,并不像后来戏里面所表演的那样,单于大兵压境。
其时,经过卫青、霍去病等大将的征讨,匈奴的力量大衰,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汉室宫女为阏氏,是为了表示友好。汉元帝同意他的请求,同样也是表示友好。正因为王昭君是主动要求出塞的,所以对她来说,根本没有自杀的必要。孔衍《琴操》中,讲她为守贞节,仰药而死;马致远《汉宫秋》中,写她为保气节,在汉胡交界之处,投黑水而死,都不是真的。
真相是:王昭君不仅去了匈奴,而且和两任单于结为夫妇,生育了一子两女。昭君入胡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丈夫呼韩邪单于过世。按照胡人习惯,她应该嫁给即位的新单于,也就是呼韩邪单于和大阏氏所生的儿子复株累单于。
接受这种异族风俗对于从小受汉族伦理熏陶的王昭君来说,毫无疑问是痛苦的,所以她要求返回故国。汉成帝从国家利益出发,敕令她学从胡俗,于是她又成为继任单于的阏氏。其后又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须卜居次,一个叫当于居次。
十年之后,复株累单于也死了,昭君的儿子伊屠智牙师没有争得单于之位,牺牲了性命。卜须居次在王莽当政时曾到汉宫入侍太后,王莽失败后也受株累而死。
王昭君是怎么死的?王昭君应该是善终的,但也有说法认为是自杀的,该说的可能性不大,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王昭君去世年龄历来说法不一,一说二十四五,一说五十几岁。来揭秘吧考察得知,昭君去世后,汉哀帝曾派史节吊唁。汉哀帝乃汉元帝的孙子,其年号为建平,恰好在公元前6~1年。这就距公元前33年的昭君出塞大致相当,可以推断昭君活过了50岁,处在西汉的晚期。
在关于王昭君的传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王昭君之所以没有被宠幸,是由于画工毛延寿使坏。说是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至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嬙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按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这个故事的编者是西晋的文人葛洪。他在笔记《西京杂记》中叙述了这个故事。
这是谎言,但让很多人信以为真,或者愿意信以为真。唐代诗人李商隐说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至于昭君琵琶,也是后人附会上去的。在汉代,和亲是常有的事。汉武帝就曾两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以游牧为生的乌孙族。
乌孙公主远嫁时“令琵琶马上作乐”。后来石崇写《王昭君辞》,也让昭君用琵琶来抒发心中哀怨。从此,“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连写王昭君的戏,也叫作《吊琵琶》,《琵琶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