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美男之首潘安死因
5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4 07:50:2401
潘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美男子,位居古代十大美男之首。“才比宋玉,貌若潘安”饱含了对后世青年才俊的最高赞美。实际上这是一句互文,潘安不仅容貌旷古绝今,才华也是出类拔萃,是“太康体”的杰出代表,和陆机并称为“潘陆”。
因为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潘岳在那个年代理所当然的成为星辰一般耀眼的焦点人物,拥有众多的“粉丝”。据《语林》记载,“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意思是,潘安太美了,坐车出行的时候,不但年轻的女孩被其倾倒,一路围着他,就连上了年纪的老妇人都会尾随他的车子,往车上投水果,每次出行都水果满车,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掷果盈车的典故。
看来,魏晋时期的民风还是挺开放的,那些大胆投掷水果的妇女们比宋以后只懂得相夫教子的小脚女人可爱多了。
让人喷饭的是,据《晋书》记载,和他一样有才华的两位才子,张载和左思,虽然腹有诗书,容貌却甚是丑陋。二人看到潘安这么受欢迎,很是不服气,就效仿潘安出行的派头,一路招摇,想引人注目。
结果是小儿纷纷投张载以瓦片,更丑的左思则差点被女人们的唾沫星子淹死,两人着实上演了一场“东施效颦”的好戏。
02
按说潘安这般美貌,倾慕他的美女趋之如骛,他身边一定有不少绝色美人,实际上,潘安和妻子杨氏十分恩爱,眼里根本容不得别人。
潘安府上到底有没有其他小妾,正史没有记载,关于潘安的史料很多,赞赏和诋毁的都不少,但并没有一处记录他宠爱哪个小妾或是迷恋某个风尘女子,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潘安对杨氏是忠贞和宠爱的,二人生活也非常美满幸福。
只是自古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潘安的儿子在襁褓中就夭折了,女儿也只活到12岁,二人没有后代存活下来。即便如此,作为家中独子的潘安也没想过要纳妾传宗接代,直至最后获罪被杀,也没有其他的子嗣。
很多人读到潘安这样的美男子竟如此专一,羡慕的要死。被众星捧月的潘安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很好理解,刻薄一点说,自古“丑人多作怪”,很多男人都喜欢用征服女人的方式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建设,简单点说就是,你们看我的魅力多大,这么多的美人都被我收服了,充分说明我是一个各方面都成功的男人!
而倾倒了所有女人的潘安,根本不需要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大把送上门的美女,他拒绝都拒绝不过来,哪里需要用她们来证明自己?
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其他方面品性如何,在对待家人和爱情方面,潘安是个极度长情、懂得投桃报李的男人。当然,杨氏无论容貌还是才情都是极品,她和潘安在精神上有共同的话题,能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这也促使潘安尊重自己的妻子,因而比较自律,成就了千古神话。
杨氏48岁染病身故,此时潘安不到50岁,立誓不再娶妻,身边也没有侍妾服侍。杨氏之死给了潘安沉重一击,他悲痛欲绝,写下了许多首的悼亡诗来怀念妻子。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可是人却已经不在,潘安独自徘徊在屋内,恍如隔世,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这感情真挚的悼亡之词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类特殊诗歌--悼亡诗的先河,悼亡诗自此也成了丈夫悼念已故妻子的专有名词。
后世很多文人写过类似的悼亡词句,甚至比潘安写的更加出色,比如苏轼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做到如潘安那般,“一生一世一双人”。写下千古绝唱的苏轼在妻子死后不久就迎娶妻子的妹妹过门,红颜知己更是不计其数。
潘安不仅为妻子写悼亡诗,妻族杨家人去世他也会心痛不已,写下许多伤感怀念之词。可见,潘安是发自内心爱着自己的妻子,以至于爱屋及乌。后世便用“潘杨之好”的典故比喻夫妻恩爱。
潘安小名檀郎,因为其俊美的外表和忠贞的品质,受到后世女子的加倍推崇和敬仰,不少女子将自己的情郎称为“檀郎”,可见不仅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眼里也可能出潘安。
03
潘安不仅是个好丈夫,还是个孝子。少年才子才华横溢,又俊美飘逸,潘安遭到不少人的嫉妒排挤,其仕途并不顺利,在家中赋闲十余年,才捞到河阳县令这样的官职。
他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令满县栽桃花,在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政绩。潘安因种桃花而得到“河阳一县花”的美称,这也是“花样美男”的最早出处。
在父亲去世后,潘安接母亲到任所侍奉,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亲自搀扶母亲赏花游乐。母亲患病思归故里,他毅然辞官回家侍奉母亲。
很多朋友都觉得好不容易做出点政绩,辞官太可惜了,就挽留他,他说,我是家里的独子,母亲如今生病想回故乡,我若贪恋官位不肯回家,不仅不是孝顺儿子,还怎么做人?
潘岳回家后,日子过得很清贫,就在宅院旁边开了一个菜园,种了很多蔬菜,每天侍弄,蔬菜成熟后拿出去卖,换钱供奉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用羊奶作成乳酪,到年底拿来祭祀先人,并给母亲吃。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之前的《二十四孝》里是有潘安辞官奉母故事的。后来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因为潘安在政治上的趋炎附势,最终导致夷三族,认为其品行有亏,将潘安奉母的故事去掉,用宋人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代替。
04
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来形容潘安与陆机,潘安可谓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其诗歌被钟嵘的《诗品》列为上品,所做的《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哀辞》、《沧海赋》、《怀旧赋》等著作都是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作。
然而,自古人无完人。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大才子,在为人处事方面并不那么令人恭维。最让后人诟病的就是“望尘而拜”了。《晋书•潘岳传》中记载“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翻译过来就是,潘安性格浮躁,趋于势力,与石崇等人谄事贾谧,总是等到贾谧出门,看到飞起的尘土就开始下拜,等到车已经飞奔很远了,潘安还在作揖参拜。
贾谧是西晋开国第一功臣贾充的外孙,皇后贾南风的侄子,权势滔天。贾谧喜好文学,石崇、欧阳建、潘安、陆机、陆云、左思、刘舆、刘琨等人皆为贾谧的门客,他们经常在石崇的金谷园里饮宴作诗,被称为“金谷二十四友”。
客观来讲,“金谷二十四友”虽然良莠不齐,鱼目混杂,但实际上只是文化人自发形成的小圈子,算不上什么“政治集团”。潘安之所以遭到株连,据说是因为他参与了谋害太子的伪书制造。
贾南风面貌丑陋,心狠手辣,自从嫁给脑子不是很灵光的晋惠帝司马衷后,就一直在把持朝政。为达到长期左右朝政大权的目的,不会生孩子的贾南风准备谋害太子。
据传太子醉酒时写的墨宝被潘安亲笔改头换面,进行技术处理,竟成了一篇有谋反之意的文章。
事情败露后,司马伦发动兵变入宫,尽诛贾南风党羽,潘安被牵连其中。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潘安在洛阳被杀,并被“夷三族”,时年53岁。
很多史学家认为这是一桩冤假错案,潘安如果直接参与了陷害太子,这么重要的事,在东晋南北朝人写的各类史书中却没有一星半点的记载,几乎是不可能的。
潘安制造伪书诬陷太子的故事出自300年之后的房玄龄之手,房玄龄也没有指出自己写的这段故事见于哪本史书,有何依据,难不成他自己能够知晓前朝之事?其可信度可想而知。
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据晋书记载,赵王司马伦囚禁晋惠帝自立为帝,他的亲信孙秀当上了宰相。潘安的父亲曾经做过孙秀的上司,潘安作为官二代,有些气势嚣张,因看不惯孙秀为人狡黠经常鞭挞羞辱他。
孙秀得势后,潘安曾问他:“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意思是你还记恨当初之事吗?孙秀回答道:“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潘安心知难免一死。孙秀遂罗织罪名说潘安和石崇要与某王爷一起造反,于是他和石崇等人被诛灭三族。
无论真相究竟如何,依附于贾谧集团,做事又有些骄纵使得潘安招来了杀身之祸,而且连累族人被诛,确实令人叹息不止。
比起魏晋时期高风亮节、不染尘俗的嵇康、阮籍等人,“万人迷”潘安在人品上确实亏了一截。他的好,更带有世俗色彩,比如对妻子忠贞,对老母至孝,为官就造福一方,看到权势遮天的人就想要依附,对权力没有太大的抵抗力。
客观的讲,能拥有极高的精神境界,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由高洁,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是极少数,潘安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凡人,贪恋红尘,喜欢攀交权贵,在普通人眼里也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大错。
或许正因为如此,虽然潘安最终的结局不是很好,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后世成为花样美男的代言人,获得了比当时更多的粉丝量与关注度,其中华第一美男的地位至今没人能够撼动。于潘安而言,后世并没有因为最终被诛而不齿他,也算是最大的安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