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官职简介——大将军袁绍
4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6 06:55:13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建安七子之首的文学家王粲评价:“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但同时期的杨阜却认为:“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这也成为了袁绍早年和晚年的真实写照。下面,我们通过袁绍的官职和经历来看看袁绍是怎样占据河北之地,又是怎样在官渡之战失败,郁郁而终的。
一、濮阳县长
县长是一县的行政长官。濮阳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
二、侍御史
侍御史的主要职责是将朝中高级官员的违法行为报告给御史中丞,也可以自己弹劾低级的官员。
三、虎贲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隶属光禄勋,负责保护皇上的安全。
四、中军校尉(188年)
汉灵帝时期所设的军职,西园八校尉之一。
五、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是负责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
六、渤海太守、邟乡侯
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渤海郡位于今河北省沧州市及周边地区。
列候爵位分为县候、乡候、亭候三等。邟乡侯属于乡候。
七、车骑将军(190年)
车骑将军负责京师兵卫和宫廷护卫。地位仅此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
八、冀州牧
牧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东汉末的冀州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西省、陕西省全部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份地区 。
九、太尉
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属于三公之一。
十、大将军、邺候(197年)
大将军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职位在三公之上。
列候爵位分为县候、乡候、亭候三等。邺候属于县候。
袁绍出身于官宦家庭,自曾祖父起四世中都有人位居三公,其家族被誉为“四世三公”。袁绍早年因为家庭背景被征召为郎官,不到二十岁就担任濮阳县长。后因为父母守丧和社会黑暗,袁绍选择隐居于洛阳。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袁绍才应大进军何进征召入朝,历任侍御史、虎贲中郎将之职。公元188年,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任命袁绍为中军校尉。公元189年,袁绍同何进诛杀宦官,后因反对董卓的废立之举,只身逃亡冀州。董卓立汉献帝后,顾及袁绍家族声望,封袁绍为勃海太守、邟乡侯。公元190年,袁绍被关东联军推举为盟主征讨董卓,自号车骑将军。董卓西走长安后,袁绍想要立刘虞为帝,但遭到刘虞的拒绝。
公元191年,袁绍从韩馥手中夺取冀州,自称冀州牧。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都后,封自己为大将军,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候,袁绍因为官职位居曹操之下而不肯接受。公元197年,曹操派天子使臣改封袁绍为大将军,并监管幽、青、冀、并四州军事。公元199年,袁绍彻底消灭公孙瓒,占据冀、幽、并、青四州之地,统一河北之地。
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落败,领兵退回黄河之北。公元202年,袁绍病死于冀州。
袁绍出身于名族望门,依靠家族名望和自身的气概,成长为少年英才。袁绍早年意气风发,在政治上能够坚持己见,不惧权势。袁绍主张诛杀朝中宦官,敢于严辞反对董卓废立之举,统领关东联军征讨董卓。同时,还想要另立皇帝,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军事上,袁绍能够当机立断,尽显英雄气概。袁绍先逼走韩馥,夺取冀州,后战胜公孙瓒,统一河北,成长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势力。
晚年的袁绍,虽然手底下兵强马壮,人才济济,雄踞河北之地,但自身却变得优容寡断,最终断送了自己打拼来的大好形势。袁绍面对众多谋士的建议,没有了自己的主见,面对转瞬即逝的战机,失去了当机立断的魄力,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失利,退居黄河之北,最终寡欲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