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纵横交错的江南水系,南宋为何抵挡不住元朝的铁骑?
5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13 21:57:13公元1234 年,南宋与蒙古联合灭了金。
金的灭亡,南宋一洗百年耻辱,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金亡后,南宋的好日子也快走到了尽头,一个更强大更可怕的对手上场了。
按照当时南宋与蒙古双方的形势格局,南宋还占据着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虽然步兵、骑兵的战斗力不如蒙古军,但凭借水系发达、纵横交错的江南,凭借长江流域的水军力量,以及严密的江海防体系,可以说完全可以抵御住蒙古军的南下冲击。
不过,形势变化比预想的要快的多。在失去了屏蔽都城临安的江东一路以及浙西路的部分东北地区后,1275 年元军顺江而下,占领了被称为“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的镇江。镇江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控扼长江的军事要地。
为了挽回败局,南宋与元军在焦山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
宋军由两淮镇将张世杰、孙虎臣指挥,在镇江水域集结战船,每十艘为一组,相互之间用铁链铁锁相连,以示必死之决心,并希望可以阻止元军的进攻。
元军将领阿术看见此景,心里想起来三国时期的火烧赤壁之战,认为也可以效仿,用火攻击退宋军。此时宋军所有的战船连成一体,完全丧失了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战也不行,撤也不行,拥堵在一起。元军继续追击,获宋军战船八十余艘、黄白鹞船七百余艘,宋军惨败。
九百九十六年前的火烧赤壁再次重演。“焦山水战”之后,南宋长江门户尽丧,再也无力进行全面反击,国都临安岌岌可危。
元军攻陷临安后,继续南下追击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南宋小朝廷到达崖山(今广东新会)。此处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且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同有一门束住水口,地形易守难攻。移居崖山的南宋小朝廷决定发挥自身优势,与元军展开水战。可是,他们没有吸取“焦山水战”的经验教训,仍旧据险自守。
在张世杰的指挥下,宋军“以舟师碇海中,基结巨舰千余艘,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棚如城堞,居昺其中”。为了防止元军的火攻,宋军将“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爇。”1279 年,元将张弘范兵分几路大举进攻南宋流亡政权。一路由李恒乘着早潮“攻其北,世杰以淮兵殊死战”,一路则是等到中午,由张弘范率领主力水师正面进攻,用布遮蔽预先埋伏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等到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与之交战,一时间连破宋军七艘战船。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乃抽精兵入中军”,“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想前去救援王舟,可是“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于是背负帝昺投海殉国。七日之后,“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这一场,便是灭亡南宋的“崖山海战”。这场战役中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战后,元军获得战舰八百余艘,南宋的最后实力被完全摧毁,历时三百二十年的宋朝灭亡,元朝最终统一中国。
凭借纵横交错的江南水系,南宋为何抵挡不住元朝的铁骑?
战争的走向完全取决于双方在战略战术上的差距。
蒙古军在战略上,加强水军建设。在灭金时就已经全盘接手了金国的全部水军。在与南宋对峙中,锻炼水军战斗经验,招降宋军水师将领,俘获宋军大量战舰,逐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壮大了自己的水师力量。
而在战术上,以金人失败为借鉴,避开南宋防守严密的沿海和长江下游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将主攻的方向定在长江中上游。在先攻下襄樊之后,再顺江东西而下,扬长避短,避实就虚,起到了削弱南宋水师的意外效果。
南宋军迫于荆湖战事吃紧,不得不将原来戍守沿海和长江下游的水军大量抽调前往支援。放松了对海军、战舰以及海防的重视和投入,严重地削弱了其战斗力,致使水军缺额现象十分严重,沿海防御自然不断弱化。作为最强大的定海水军,其缺额人数竟然达到了六分之一。其他还有水军装备不足且年久失修、战船不足只得大量征用民船、管理不善、战术保守等问题。
双方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南方江海防体系的崩溃,南宋最终难逃灭亡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