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曲在古代是什么意思?(部曲都有什么官职)
355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4-24 21:21:40不管是史书中还是小说中,都会用部曲这个词来形容军队,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又怎么会用来被称呼军队呢?
事实上,部和曲是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最早是来自秦国的军事体制中。秦朝规定,军队出征时,最高指挥官为大将军,大将军下面设若干将军,将军下面设若干裨将,裨将下面统帅若干“部”,每一部设一名校尉;每一部下面又统领若干“曲”,部的统领被称为校尉,曲的统领被称为军候。
也即是,大将军——将军——裨将——校尉——军候,这样的五级金字塔结构。一曲的兵力大致是五百人,军候最多可以统领五个曲也就是二千五百人左右,校尉最多可以统领六七千人左右,裨将最多可以统领三万人左右,到了将军,就可以领十万之兵了,这已经是相当多的兵力了。
而到了最高的大将军级别,出征动辄二三十万人马,属于超大规模的战役了,往往是领倾国之兵,所以将军和大将军是极少的,而且并非常设军职,出征授予,回师即收回,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军职,到了后世,将军才成为常设官位。
这也是部曲成为军队代名词的原因,到了后来,部曲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发生了变化,更多被用来指称豪门大族的私人武装,也就是私兵,或用来称呼军官手下的直属精锐部队。
三国史上,“部曲”一词随处可见,“部曲”的真实意思是秦汉时的军队编制,当时的编制有部(又叫校、营)、曲、屯、队、什、伍;部为700-1300人,曲为200人,屯100人,队50人,什10人,伍5人。实际应用中,一般是两个意思,一是指部队,二是指私兵。
比如:
董卓被吕布刺杀,“允初议赦卓部曲”。
孙策对吕范说:“卿拥有自己的部曲,又立了战功,岂能委屈你处理军中琐事呢?”
李傕以故牛辅部曲董承为安集将军。
关中诸将竞相招为部曲。
刘备投靠袁绍后,赵云回到刘备身边,替他收罗部众,对外宣称是刘备的“部曲”。
魏延,以部曲将的身份随刘备入蜀。
从上面可以看出,部曲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泛指部队;二是指私兵,比如吕范的部曲、刘备的部曲(包括魏延本人),就是私兵。私兵是在将军投奔主公前拥有的私人部队,不是主公的大部队。这些私兵,不出意外,是要一辈子追随将军的,其他人不得指挥,类似于关羽的五百校刀手。
在当时,私兵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当军官的问题。换言之,如果你带着一支小部队追随主公,只能当个小将军;若带着大部队追随主公,就是个大将军。比如李典,能力并不怎么样,但是投靠曹操时带了七千人,地位一直很显赫。
刘备一开始在涿郡,有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刘备带着他们到邹靖手下成了将军,这支部曲就永远是刘备的。李典、许褚等人,原本都是地主子弟,带着家财部曲追随曹操。孙坚死后,孙策想在袁绍帐下当个将军,但是没有兵,想让袁术将父亲旧部返还,袁绍不同意,让孙策自己去丹阳募兵,募到兵了才能当将军。吕蒙是姐夫部下的一个小兵,姐夫战死,吕蒙统领姐夫的700人部曲才成为将军。
东汉的这种私兵,来源于豪强地主。光武帝刘秀,靠豪强地主的支持立国,豪强们聚族而居,辖区内自己统治人民、自己收税,还能建立私人武装,在乱世筑坞堡以自卫。许褚就是带着族人,筑坞堡以生存,后来带着这些人投靠曹操。
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封建大一统,都想消灭豪强、摧毁坞堡,但是一直不能禁绝。但是这些民间武装也有正面作用,南宋岳飞等中兴名将,主要收罗坞堡主的私兵;清朝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办团练,也主要收罗地主的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