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是哪个省属于哪个市
209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7-30 12:48:32
常熟市古称琴川、海虞、南沙等,又称江南言子故里,简称虞、虞城。常熟市历史悠久,据1988年在常熟谢桥白龙港北岸发掘的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500年前,常熟的土地上已经有人类居住。
建置沿革
第一、历代行政设置
商末,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来,建立勾吴。按《吴地记》有关古吴北临大江的记述,常熟地方为勾吴北境。
西周时,常熟地方属吴国。
东周时,公元前473年,越尽取吴地,常熟地方属越国。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属楚。公元前248年,楚黄歇封吴,改属黄歇封地。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属秦。
秦废分封,设郡县,常熟地方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刘贾于吴称荆国,常熟地方属荆。十二年(前195年),改封刘濞为吴王,属吴。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刘濞封地撤,仍属会稽郡吴县。时常熟地方有虞乡。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以会稽郡浙江以西之地建吴郡,常熟地方属吴郡吴县。时常熟地方有南沙乡,置司盐都尉。三国时,虞乡、南沙乡属吴国,隶吴郡吴县。吴黄武中,虞乡置虞农都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南沙乡割属毗陵郡暨阳县。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虞乡,立海虞县,隶于吴郡。因县境东临沧海,故名海虞。
东晋元帝时(317年至321年),以海虞县北境,侨置郯、朐、利城三县,隶于侨置的东海郡。咸康七年(341年),在南沙乡设立南沙县,隶于晋陵郡。永和年间(345年至356年),侨置的郯、朐、利城三县及东海郡移京口。是时,常熟地方属海虞县与南沙县,分隶吴郡、晋陵郡。
南北朝时,海虞、南沙两县均属南朝刘宋,仍分隶于吴郡、晋陵郡。南齐时(479年至502年),分海虞县北境设立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天监六年(507年),以海虞、南沙、海阳等县统隶于新置的信义郡。大同六年(540年),于南沙之地置常熟县,仍隶于信义郡。
命名常熟,据元代至正间《重修琴川志>的解释是以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得名;明万历间《皇明文献志》认为,县内地势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
隋代,废信义郡,以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南沙六县之地并入常熟县,隶属于苏州。开皇九年(589年),废晋陵郡,在常熟设常州治,旋移常州治于晋陵县。大业元年(605年),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吴州为吴郡。常熟仍隶于吴郡。
唐代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由南沙城移至海虞城。隶属未变。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宝大元年(924年),以苏州建中吴军,常熟仍属苏州。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苏州改为平江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复为苏州。政和三年(1113年),改平江府,常熟均随属。
元代,隶平江路。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中州),仍隶平江路。元末,为吴王张士诚隆平府属地。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常熟州复为县,隶苏州府。万历末,因避光宗朱常洛讳,改称尝熟。
清代,常熟初属江南省苏州府,建江苏省后,属江苏省苏州府。雍正四年(1726年),划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雍正二年清政府批复,四年,实际划县)。因境内有言偃文学乡里,故名。划县后,常熟、昭文两县治同城。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天朝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退出,两县仍隶苏州府。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同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常熟县属江苏都督府。民国3年,设苏常道于苏州,常熟属之。民国22年,江苏省划分行政督察区,常熟县先后隶于江苏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后改称无锡区)和第二行政督察区(无锡区改称)。民国26年11月19日,日军侵占常熟县城,常熟沦陷。国民党县政府撤离县城区,流动于县内西乡一带。常熟县建立伪政权。民国27年,隶于伪江苏省政府。民国29年8月至民国30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建立苏常太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于常熟县境内并跨县先后建立常熟县、太仓县、苏州县、洋(阳)澄县、沙洲县、无锡县、虞西行署(相当于县级)民主政权,分属苏南第一、第二行政区。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常熟县隶属江苏省江南行署,旋撤署,仍隶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5月,以常熟县城区设市,市县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隶于苏南人民行政区苏州专区。
1951年9月,常熟市由县辖升为苏州专区所辖。
1953年1月撤苏南、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建江苏省。县、市隶于江苏省苏州专区。
1954年11月,常熟市改为省辖市。
1958年4月,撤常熟市,市境仍归常熟县管辖。
1983年3月,撤常熟县的建置,以常熟全境建立常熟市(县级市),属苏州市管。迄今未变。
第二、市(县)治
常熟地方于西晋建立海虞县时,县治在海虞城(今虞山镇)。东晋建立南沙县及梁代建常熟县时,县治均在南沙城(今福山镇)。唐武德七年(624年),移常熟县治至海虞城(别称琴川)。以后历代常熟县治均设在海虞城,县署设在城区老县场(今县后街至县西街、县东街一带)。清雍正四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以琴川运河为界。常熟县署先仍设老县场,后于同治初年移至翁府前;昭文县署设宾汤门内大街(今东门大街)。
民国建立,常熟县署先设在东门大街原昭文县署址。稍后,迁至翁府前原常熟县署址。30年代,县政府一度迁至东门大街,民国26年迁入道前街新址(原县立图书馆,今市政府址)。
抗战开始,县政府撤离常熟,迁至西乡王庄,后曾流动于西港、西徐市(今均属沙洲县)、王庄等地。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常熟县政府成立于徐市乡、沙洲县政府成立于沙洲地区、虞西县政府成立于王庄、阳澄县政府成立于唐市附近。汪伪县政府则设在城区道南横街(原交通银行,今中国人民银行址)。
抗战胜利后,县政府设在道前街(今西门大街)。
常熟解放后,常熟县人民政府设于西门大街。其后,常熟县人民委员会、县革命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和现今的常熟市人民政府均设于此。50年代建立的常熟市人民政府,初与县政府合署办公,1950年3月单独设署于县南街(今市图书馆址),1950年6月迁至天灯弄、青果巷两处,同年11月又迁至紫金街,1952年3月迁至县南街(今市文化馆址),至1958年撤市止。
第三、城垣
常熟县城旧为海虞城,始建于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唐武德七年常熟县移治海虞时,县城形制狭小。城周二百四十步(约合今400米),高一丈,厚四尺,列竹木为栅,无城楼雉堞。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因常熟北滨长江,武备紧要,知县李阅之建城门五座:东为行春门、西为秋报门、南为承流门、北为宣化门、东北为介福门。
元至正(1341~1368年)初年,拓宽城基,夯筑土城,建水陆城门十一座(东、南、西、北四门,均水陆二门;另有小西门、小北门及小南门水门)。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有吴地后,将常熟土城改建为砖砌,西北腾山筑城,城周九里三十步(约合今5900米),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并增辟小东门一座。
明永乐(1403~1424年)后,城垣失修坍记,灾年饥民挖走城砖,用于换取食物。至成化年间(1645~1487年),东西城垣仅存土岗,唯东、南、北三门尚存,改承流门为阜民门、宣化门为望海门、介福门为通江门、小东门为阜安门。至嘉靖三十一年前(1522~1552年),城址渐夷为平地。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入侵,知县王铁筑城抗倭,于是年六月十九日兴工,历时五个多月。新城周一千六百六十六丈有奇(约合今5553米),高二丈四尺,基宽八尺,有内外城濠。建城门七座:山巅虞山门、东宾汤门、西阜成门、南翼京门、东南迎春门、东北望洋门、西北镇海门。各门都建城楼,除虞山门、镇海门外,其余均设水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张集义增城陴、加女墙、甃马路。万历三十四年,知县耿橘改城门望洋门为镇海门、镇海门为镇江门、虞山门为镇山门。
清雍正六年(1728年),昭文知县劳必达改镇海门为望海门。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期间,在各城门装千斤闸,加高城堞,增设炮眼,添建走马楼。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在镇山门外张士诚演武场至普照寺地段筑石营,向西延伸长达2里余,作为城垣护卫的屏障。此后,城垣屡有修葺。清末,城垣形制为:周长一千七百一十七丈有奇(约合今5723.1米),高二丈四尺,厚八尺。有炮垛58个,堞3899个,城门7座,都筑有城楼、月城,设内外城门两重。俗称翼京门为南门、阜成门为西门、镇山门为虞山门、镇江门为旱北门、望海门为水北门、宾汤门为大东门、迎春门为小东门。除镇山门、镇江门外,其余各门均有水关沟通内外城濠。外城濠自西门湾起流经西市河、东市河、颜港、鸭潭头至菱塘堰,宽约六丈;内城泳自西门水关起经朱雀桥、九万圩至南门水关;又自大东门水关流经青禾稼桥、萧家廊下至小东门水关,宽约三丈,均可通行船只。
中华民国成立后,常熟城垣列为省有,修葺经省批准后拨款,不足由地方筹集。民国11年(1922年),修葺经费改由县自筹,由县公款公产处拨款修理。民国13年前后,各门城楼失修坍塌,因无力修复,遂一一拆除。民国18年春,拆除南门月城,改建了总马桥。接着,又拆除了大东门、小东门两座月城,改建了泰安、安两座吊桥。民国19年建新公园(今虞山公园)时,拆除了公园范围内的城墙,又拆除了西门、旱北门的月城,以利交通。民国21年至26年夏,因构建淞沪江防体系,为便利汽车在县城经过,需拓宽南北干道,故拆除了影响交通的南门和旱北门城门。南门城门拆卸后在原址即行设计重建,将城门放宽加高,采用水泥砌筑,将箭牌改筑为射击孔。民国26年11月19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县城,旋即封锁了水北门和小东门。后开放了小东门。抗战胜利后,民国37年修葺了西门城门及虞山门附近城墙。以后,旧城垣延至解放。
解放后,1950年6月,常熟市人民政府呈请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拆卸城砖,用于公共房屋的建设。工程由市人民政府建设科统一指挥,拆除了西门环山一段城垣的箭牌。后随着各处建设用砖量的增加,在山的城垣箭牌全部拆除仍不敷应用,延至山下城垣。11月,苏南行署电令为适应国防建设需要,凡苏南一切旧城墙、炮垒碉堡及军事建筑等一律不准拆除,市政府遂即停止城垣拆卸。1951年4月30日,市政府呈请苏南行署批准,拆除南门至东门残余城垣,利用城基修筑环城马路。同年11月7日,市政府公告,在山城垣及虞山门列为名胜古迹,予以保护。1952年,苏南公学与驻军组织学员、战士拆卸城砖,用于建造苏南公学礼堂、军人礼堂。同年,市府建设科继续组织拆卸小东门、水北门残余城砖,清除旱北门、水北门、西门、小东门城门口积土,开拓交通道。同时,进行环城马路平土工程,结合市区卫生工作,将城泥填塞南泾堂、方河池、虹桥下塘、下沿河等淤河。1953年上半年,继续拆除西门、水北门、旱北门危险的城墙并清除积土,又平整了南门至大东门一段危险城泥。年底,城垣拆卸工程基本结束。1957年11月中旬至1958年5月,进行总马桥拓宽改道工程,同时拆除了南门城门。
1958年,拆除了大东门水关城门,利用旧城基建筑南门至早北门段环城马路,长2.9公里,至1960年元旦正式通车。1958年曾有钢铁兵团上山拆卸跨山城垣及虞山门城砖以建造高炉。后为县文管会制止。1966-1976期间,1967年夏,西门附近部分居民及城郊公社、兴隆公社、虞山林场部分社员竞相拆取城砖,西门至人民公园(今虞山公园)段的城垣,包括虞山门在内的在山城垣均被拆毁,仅留土岗遗址。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县)境
第一、民国前县境
西晋始建海虞县时,县境旧称虞乡;东晋建立南沙县时,县境旧称南沙乡。清黄廷鉴《琴川三志补记》考证虞乡东南滨海,南沙西北枕江。邓琳《虞乡志略》考南沙县境在福山镇周围,以恬庄南的界泾桥为海虞、南沙两县分界。
梁代,于南沙置常熟县时,县境略小于南沙旧地。
隋代,开皇年间将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及原南沙六县之地并入常熟县,县境扩大。
唐代的常熟县境,据《吴地记》载,东西九十里,南北一百里。
宋代,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将常熟县东南境的部分土地划给新设置的嘉定县。元至正《琴川志》记述县境的四正、四隅为东五十里入昆山县界,西四十里入江阴军江阴县界,南五十里入长洲县界,北五十里至扬子江为界,为四正之境;东南九十里入昆山县界,以花渎口为界;东北一百十里入昆山县界以浪港浦为界;西南一百十里入长洲、无锡县界;西北一百七十里入江阴军江阴县界,为四隅之境。元代,县境未变。
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划常熟县双凤乡五个都的土地归新建的太仓州。弘治十二年(1499年)纂修的《常熟县志》改记为县地广八十五里,延一百八十里;四至为:东至甘草浦,一百四十里抵海;西四十里至感化乡邓庄村接江阴县界;南三十里至归政乡吴塔村,接长洲县境;北至福山港口四十里。西南五十里至无锡界泾关;东北七十二里至浒浦,抵江;西北六十里至江阴赤岸。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再定常熟县与太仓、昆山的交界。嘉靖十八年(1539年)纂修的《常熟县志>记为:东南至太仓州十六都,以潘泾为界;东南至昆山县二保,以陶沙泾为界;南至太仓州十五都,以瞿泾塘为界;东北至鹿河寺,以铛脚浦为界。
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常熟县划分为常熟、昭文两县,同城分治。两县的分界,以原常熟县境由南向北分剖。据乾隆六十年(1795年)纂修的《常昭合志>记载:北出镇海门(水北门的旧名),循福山塘,过谢家桥,折而东入坊浜,北趋耿泾,东为昭文,西为常熟。东出迎春门(小东门的旧名)通河桥陈、范两市,以河为界。东南至戈庄、七星桥,以东西分界;自山泾由石牌湾出七浦,又南北分界达昆山县。城内,则自镇海门南逾通江桥,至炳灵公庙,南循大街,入东子游巷、逾醋库桥、历河东街、显星桥跨塘,东至迎春门水关,左为昭文,右为常熟。民国7年(1918年)编纂的《重修常昭合志》对清代常、昭两县的合境,记载了四至八到:北至福山口,约三十七里;东至归家庄太仓州界,约五十八里;南至吴塔长洲县(今吴县)界,约三十七里;西至王庄金匮县(今无锡县)界,约三十六里。东北至铛脚港太仓州界,约六十一里;东南至潘泾太仓州界,约五十二里;西南至苑山荡金匮县界,约三十三里;西北至界泾口江阴县界,约六十六里。
第二、民国期间县境
1911年常熟光复,常熟、昭文两县境合并为常熟县境。中华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常熟沦陷。伪政权统治期间,将县北沿江由南通县管辖的刘海沙划属常熟县第十区接管。民国29年8月起,苏常太及澄锡虞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曾将县内的任阳、石牌、李市、白茆、唐市、藕渠、辛庄、莫城、横泾等地划归苏州县抗日民主政权;民国30年2月后,又将濒临阳澄湖的地区划归阳澄县抗日民主政权;将何市、项桥等地划归太仓县抗日民主政权;将王庄、鹿苑、塘桥、妙桥、港口、凤凰、西张一带划归虞西行署抗日民主政权;将常阴沙一带划归沙洲县抗日民主政权;将张桥、杨园等地划归无锡县抗日民主政权。上述县境的变化,于民国30年7月日伪大举清乡,民主政权被破坏后仍复归其旧。
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常熟、江阴两县重新确定虞澄边界,以杨舍塘及界泾塘为两县交界,江阴县将界东之地划给常熟县塘桥区。民国36年6月,刘海沙复归南通县管辖。民国37年10月出版的《常熟县县政概况》记载常熟县的四境为:县的西部,南北较广,约五十四公里;东部、南部较狭,约二十五公里。周围的交界是:东面,以横塘乡的横塘市、何市镇的倪家宅、支塘镇的窑镇、任阳乡的潘泾等处,与太仓县相接;南面,以任阳乡的石牌、语溪镇的苏浜等地,与昆山县接壤;以横泾乡的横塘、招军乡的招军岸、辛安乡的吴塔及归政镇的港泾等地,与吴县接壤;西面,以归政镇的湘庄、嘉菱乡的苑山镇、羊尖镇的羊尖及仁和乡的王庄镇等地,与无锡县接壤;西北面,以仁和乡的顾山、西周乡及长寿乡的鸯山塘、新庄乡的西唐市、福屏乡的福前镇、福鸿乡的福兴镇及北固乡的七圩港等处,与江阴县界接壤;北面自海桑乡及南丰乡的泗兴港、妙桥乡的西洋泾口、浒浦镇的浒浦口、小市乡的徐六泾口、吴市镇的高浦口、东张乡的曾家港、横塘乡的白茆河口,均抵长江。
第三、解放后市(县)境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划常熟县城区设常熟市,市辖区域为虞城、坛南、尚湖、泰慈、元和五镇和葛城、谢桥、大义三乡。1950年3月,对市辖的8个乡镇进行了调整,将大义乡、葛城乡以及尚湖镇的1/3和谢桥的2/5划归县属大义区;尚湖镇的1/2划归县属练塘区;元和镇的大部分划归县属昆承区;泰慈、坛南两镇的1/9划归县属古苏区。1952年8月,县、市境再度调整,将县属古苏区的泰慈乡、九里乡、花园乡和新湖乡的王家、张家、徐家、三家等村,大义区的山北乡、白龙乡的解放村和大义乡的玉泉、石藤、花园等村,昆承区言里乡的张花、尤墩、塘西、蒋界、前桑园、尤家等村,以苏常公路三号桥为界,划归常熟市管辖。1953年2月,泰慈、九里、花园3个乡和新民、中心、兴福乡的6个村,划回常熟县管辖。1958年4月25日,常熟市撤销,市境仍归常熟县境。
在上述期间,常熟与邻县交界处的县境,屡有变动。1950年2月,唐市区任阳乡辽桥圩的一个自然村划归太仓县。1950年4月沙洲区常通港以北原属南通县第五行政区管辖的刘海沙5个乡划归常熟县。1951年6月,常熟县的石牌乡划归昆山县。1952年9月,常熟县支塘区的归庄镇及花园、新建、黄泥、民乐、郁东、高菱、花高、新沥、张泾等9个村,吴市区泗洲乡的东泾、长江、芦花、李家、孙家、海城等行政村,长沙乡的新民行政村,划归太仓县;练塘区羊尖乡的9、10、11行政村,王庄乡的5、6、7行政村划归无锡县。1953年3月至7月间,常熟县汤桥乡的市南、市北、吴巷、大房、后房、南园、低坝、闵行8个村及西唐市镇划归江阴县;昆山县巴城区巷埭乡6村的第二组划入常熟县李市乡洪桥村。1953年8月无锡县的王庄乡原从常熟县划出的5、6、7行政村及王庄镇全部,划回常熟县。1954年10月,练塘区的苑山、圩舍两乡,划归无锡县。1955年11月,唐市区任南乡虎丘村的1、2、3组划归太仓县。1956年4月,支塘区民主乡的新桥、新陆、新界、新沙4个村划归太仓县。1958年,东张的长沙划归太仓县,张桥的凤桥、白圩等地划归无锡县。1960年,在沙洲地区沿江与兆丰公社毗连处,新围垦沙田11272亩,连同兆丰公社划出的部分面积,并入了常阴沙农场。1962年1月,将常熟县的南丰、兆丰、三兴、乐余、合兴、锦丰、东莱、恬庄、凤凰、塘桥、西张、乘航、鹿苑、妙桥等14个人民公社及常阴沙农场,划归新建的沙洲县。
1965年,在福山公社以北的沿江地带,围垦新建了县棉花原种场。1969年在场北沿江地带又围垦、增设了芦福沙工区。
从此时起迄1985年,境域未变,四至交界为:
东面:以东张乡的北新、南新、湖漕、横塘和北梅苑,何市乡的法灯、红菱、庄基、倪家巷、王桥、舍浜、陈泾、上真、俞家桥和项桥,支塘乡的枫塘、双桥、窑镇,任阳乡的岐泾、浩泾、马沙和孙浜等村,与太仓县的鹿河、王秀、归庄、直塘、双凤等乡相界。
南面:以任阳乡的外泾、蒋巷、吴巷、永丰圩、胡桥、任西、徐政和陆泾,白茆乡的天中,唐市乡的杨西、石湾、市新、南湖、许浜和下东等村与昆山县的陆杨、石牌乡等毗邻;又以芦荡乡的倪家、草荡、三家、龚浜、水南、洋浩、新泾、安全和张泾,辛庄乡的南埭、招东、招军、日华浜、吕舍、建设、陶荡和界善,杨园乡的查浜、庙浜、亚浜、新浜、高桥、大溇、朱桥和湘庄的一部分,与吴县的湘城、渭塘、北桥乡等地衔接。
西面:以张桥乡的界泾、倪桥、西旺、嘉菱、渔业大队、卫浜、石桥、谢家塘、欧阳和洞泾,练塘乡的翁庄和路北、王庄乡的金家桥、邓家湾、尤巷、盛家桥、北新桥、东陈巷、山东、山界和南村坝,杨园乡的湘庄的一角,与无锡县的甘露、羊尖、港下以及江阴县的顾山等地交界。
北面:以王庄乡的车路坝和塘湾,冶塘乡的老宅,大义乡的压路机、新胜、新义、光明、常隆和寺基,谢桥乡的红星,福山乡的杨巷、何市、东山、绿山和红光,棉花原种场的5工区、7工区和芦福沙工区,与沙洲县的凤凰、港口、妙桥、南丰、东沙乡及常阴沙农场等地接壤。此外,市的北境濒临长江,沿江江堤西起市的棉花原种场,东迄东张乡的白茆口。由西向东紧靠堤身的有棉花原种场的7、4、3、2、1、6工区和福山林场,王市乡的新联和北联,赵市乡的陆江、苏巷、吴祥、瞿巷和罗青,浒浦乡的唐家、赵园、浒西、浒东和许湾,碧溪乡的西周和东村,吴市乡的马桥、沿汇、汤家桥、高浦、庙弄和年步,东张乡的白艾、马路和塘角等地。
市(县)内区划
第一、民国前区划
常熟市(县)内的区域划分,始见于唐。《吴地记>称:管乡二十四。<吴地记>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
宋代,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常熟为9乡(并去太平、郭行、升平3乡)、3镇(福山、庆安、梅李)。迄南宋宝祐,九乡之制未变。宋宝祐二年纂修的<琴川志>记述县内9乡,分辖50个都、158个里478个村。
元代,常熟县的区划未变。都以下,改里为图,分为589个图。
明代弘治年间,割双凤乡5个都给新设立的太仓州,常熟县为9乡45个都。都以下,明初增设44区,后又划为85区,辖483图。大的都中又划扇。
清初,增划九个图,嗣后又改划为529个图。雍正四年分置常熟、昭文县后,旧有九乡,由两县分辖,感化、崇素、南沙、归政四乡归常熟;思政乡归昭文;端委开元、双凤、积善四乡.
由两县按地域划都、图分治,各沿用原来乡名。由此,常熟县辖8乡(与昭文合用乡名者四)、43个都(与昭文合用都名者六)、284.5图;昭文县辖五乡(与常熟合用乡名者四)、18个都(与
常熟合用都名者六)222个图和6个不完全图。清代中叶,两县的旧有乡名,已置不用,而改划为场。常熟县分为8场,昭文县分为4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清代末叶,常熟县辖南一、
南二、南三、南四、丰一、丰二、丰三、丰四共8个场,统31个都和1个在城都,下统295个图与3个不完全图;昭文县辖东一、东二、东三、东四共4个场,统21个都和1个在城都,下统232个图与2个不完全图。宣统二年,推行地方自治,依两县的都、图区域及城乡集镇的分布情况,划分为35个市、乡。
第二、民国期间区划
1、抗日战争前
辛亥革命后,常熟县与昭文县合并为常熟县。民国元年(1912年),常熟仍为35个市乡。
民国23年4月,全县15个区,改划为8个区,区以下,百户以上村庄为乡,不足百户联合邻村为乡;百户以上街市为镇,不足的编入乡。全县划为260个乡镇。
2、抗战时期
自民国26年至34年的战日战争时期,常熟沦陷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日,在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及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建立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并于民国29年8月至30年7月间,先后在常熟或跨县建立了常熟县、苏州县、洋(阳)澄县、太仓县、沙洲县、虞西行署、无锡县等民主政权,下设区、乡。
在沦陷期间,国民党曾于民国27年(1938年)9月起,在县的西北乡组织常熟县政府,仍依抗战前常熟原有8个区的区划。
沦陷期间,县城及部分乡区为日伪政权所控制。民国27年7月,伪政权参照民国18年划分的区乡,将全县仍划为15个区及35个市乡。民国28年3月,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废除区制,改由县直辖乡。伪常熟县知事公署在全县撤区后,将35个市乡并为31个乡,县城原设镇改称坊,原小乡改称村。
民国29年7月,汪伪政府成立后,各县恢复区制,常熟伪政权即将原31个乡改称31个区,乡名改作区名,在区以下设乡镇(原村与坊升级),在乡镇编组保甲。
民国30年1月,伪县政府又变更区划,将全县仍划为8个区及260个小乡镇(区及小乡镇名与民国23年同)。7月至9月日伪发动大规模的清乡,再次改划区、乡。全县划为10个区,维持到伪政权瓦解。
3、抗战胜利后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日伪政权崩溃。11月,县政府撤销伪置的区划,恢复抗战前8个区的区划。
民国35年5月,对区以下的乡镇进行扩、并,划为82个乡、镇,并重编保甲。
民国37年5月,由82个乡、镇,再缩并为57个乡镇。同时,除沙洲区外,其余各区尽撤,所辖乡、镇为县辖。
第三、解放后市(县)区划
1949年4月,常熟解放后,在常熟县境建立常熟县和常熟市人民政府。
1950年3月,常熟县、市人民政府调整了区和乡镇的设置。县境划分为14个区,辖218个乡;市境划分为城区及坛南、元和、尚湖、泰慈4个镇,并逐步废除保甲。县在乡以下建立了2164个行政村,11623个行政组;市在城区按区域划为7个派出所的管辖范围,郊区经过土地改革划为5个乡。
1951年8月,常熟市郊区划出部分村建立新建乡。
1952年,常熟县大义区山北乡、大义乡的3个行政村和白龙乡1个行政村,昆承区言里乡的6个行政村,古苏区泰慈乡、九里乡、花园乡和新湖乡4个行政村均划归常熟市,常熟市郊区扩大为12个乡。同年12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和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将常熟市城区划为3个镇,建立3个镇公所。
同年11月,常熟县划浒浦镇为县直属镇,支塘、梅李、唐市、乐余四镇为区直属镇。
1953年2月,常熟市将郊区泰慈、九里、花园3个乡及新民乡4个行政村,中心乡的1个行政村,兴福乡的1个行政村划归常熟县。对新民乡和新建乡的辖地作了调整。这时市郊区共辖太平、湖滨、李桥、中心、山北、三星、兴福、新建、新民等9个乡。同年11月,新民乡并入新建乡。
1954年7月,常熟县梅李区王市镇、吴市区徐市镇和福山区福山镇划为区直属镇,其中王市、徐市划镇后仍保留王市、徐市乡,福山划镇后撤福山乡。8月,撤乐余镇,恢复为乐余乡。
1956年,常熟县、市的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更动和调整。1月,县将沙洲、常阴、南丰3个区合并为沙洲区。2月至3月,撤浒浦等6个区,全县改划为梅李、练塘、支塘、吴市、古里、谢桥、沙洲、塘桥8个区,并实行小乡并中乡,乡以下合作社代村。同年上半年,市撤销城区3个镇,改由7个街道办事处分辖;并将郊区的8个乡合并为4个乡。
1957年9月,县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划为44个大乡及1个县属镇。
同年11月,原常熟市郊区的山北乡并入兴福乡。
1958年2月,常熟市市区的坛南、元和、水上3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城南街道办事处,辛峰、泰慈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城东街道办事处,城中、尚湖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城西街道办事处,并撤销了3个水上居委会和穆家弄居委会。同年4月,撤销常熟市建置,市境并入县境,城区改为虞山镇,郊区改为城郊乡。9月,全县以乡建社,建立39个农村人民公社(南丰、兆丰、三兴、乐余、合兴、锦丰、东莱7个乡合建沙洲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原来的行政乡、镇一律撤销。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同年11月18日,城郊乡与虞山镇,建立虞山人民公社。此时,全县共建40个公社。
1959年1月,沙洲人民公社中原南丰、兆丰、乐余、三兴乡组成东沙洲(沙东)人民公社,原合兴、锦丰、东莱乡组成西沙洲(沙西)人民公社。至4月,又以原7个乡分建7个公社。5月,原城郊乡从虞山人民公社划出,建立城郊人民公社。10月,重建了沙洲农场(1950年建常阴沙棉场,1958年撤,重建后至1961年6月改为国营江苏省常阴沙农场)。全县共辖46个农村人民公社和1个城市人民公社。
1960年4月,城郊公社析环山公路靠山一侧,在虞山园艺场的基础上建立虞山林场。7月,虞山人民公社下设城南、城东、城西3个分社。8月,城郊公社划出8个大队,成立虞山人民公社农业分社。
1961年9月,撤虞山人民公社,保留虞山镇。10月,浒浦建立渔业公社。
1962年1月,常熟县将南丰、兆丰、乐余、三兴、合兴、锦丰、东莱、妙桥、塘桥、乘航、恬庄、凤凰、西张、鹿苑等14个公社及常阴沙农场划归新建的沙洲县。10月,虞山林场与城郊公社分开办公,成为县属林场,浒浦镇与浒浦渔业公社恢复为县属镇(仍保留有浒浦人民公社)。
1964年1月,虞山人民公社农业分社改为城南人民公社。
1972年2月,撤浒浦镇,并入浒浦人民公社。至此,全县公社、镇、场共有35个。
1981年5月10日起,城南公社改名琴南公社,横泾公社改名芦荡公社。
1983年3月起,实行公社改乡,乡以下大队改行政村,小队改村民组。
1978年5月,虞山镇增设城北街道办事处。
1984年3月,又增设颜港新村街道办事处。
1985年10月,撤福山乡建福山镇,以镇辖村、组。
1992年起,常熟实施乡镇合并,继是年12月城郊、琴南两乡并入虞山镇后,1999年6月以来,先后又有梅李镇、赵市镇、珍门镇合并为梅李镇;王市镇、福山镇、周行镇以及市棉花原种场合并为海虞镇;碧溪镇、浒浦镇、吴市镇、东张镇(2003年并入)合并为新港镇,2008年新港镇改称碧溪镇,2010年撤碧溪镇建街道,设立碧溪新区,和国家级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一体化管理;藕渠镇、兴隆镇、莫城镇、谢桥镇、大义镇先后并入虞山镇;古里镇、淼泉镇、白茆镇先后合并为古里镇;董浜镇、徐市镇合并为董浜镇;支塘镇、任阳镇、何市镇合并为支塘镇;沙家浜镇、唐市镇合并为沙家浜镇;辛庄镇、杨园镇合并为辛庄镇;王庄镇、冶塘镇合并为王庄镇;练塘镇、张桥镇合并为练塘镇;后张桥镇并入辛庄镇,练塘镇并入王庄镇,同时王庄镇改称尚湖镇。2011年11月,将虞山镇湖东居委会和苏锋、东渔、昆承3个行政村,以及古里镇小康行政村和坞丘行政村的四环路连接线以西部分区域划出,合并设立东南街道。
2017年11月28日,常熟市撤销虞山镇,重新整合划分成虞山(原方塔管理区、兴福管理区、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常福(原大义管理区、谢桥管理区)、莫城(原莫城管理区、常熟服装城)、琴川(原琴湖管理区、虹桥管理区)四个街道办事处。
至2019年,全市有建制镇8个,街道办事处6个,林场1个;另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各1个,国家级专业市场1个,工业园区2个,本科院校1所。
截至2019年底,常熟市下辖建制镇8个、街道6个,分别为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虞山街道、琴川街道、莫城街道、常福街道、东南街道、碧溪新区(街道)。常熟市人民政府驻虞山街道金沙江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