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成都冲3万亿重庆冲4万亿,周边城市谁能分一杯羹? (成都重庆经济发展情况)

64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6-02 16:47:04    

在刚刚过去的五月,成都、四川、重庆党代会相继举行,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党代会报告透露出诸多新动向。相比十四五规划,重庆、成都均调高了经济增速目标,两地经济预期总量超过7万亿元;从经济结构看,未来五年两地将科技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

从地方区县分组讨论来看,成渝双城之前的中间地带被赋予重望,塌陷区域有望崛起——对于成渝双城制造业升级、产业合作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重庆荣昌、四川内江将获得更多机会,它们也将城市未来与双城经济圈深度捆绑。成都向左,重庆向右,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周边城市摩拳擦掌希望能搭上这一列“双引擎”快车。

成渝“中间地带”受益于成渝双城协同进程,川南川北五个地市同样获得发展良机——四川省域副中心落定,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榜上有名。此前在备选名单里的乐山、德阳落选副中心,只能寻求更高程度融入成都都市圈。不管是省域副中心,还是成都都市圈成员,它们的兴衰均与成渝经济圈能否出圈息息相关。

-1-

成渝经济总量冲刺7万亿

两年前,成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年均增速为6%-8%,弹性空间较大,重庆的预期年均增速约为6%。2021年两地实际增度分别为8.6%、8.3%,都超过预期。以2021年经济数据为基数,在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成都提出2022年的预期增速为7%(总量将达到2.13万亿元),重庆比较低调,预期增速只有5.5%(总量约2.94万亿元)。

相比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指标,党代会报告提出的目标侧重于经济总量和人均数据。在5月发布的党代会报告中,成都提出经济总量冲刺3万亿元的目标,以2022年预期经济数据(2.13万亿)为基数来算,接下来五年成都年均增速需达到7.1%,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个目标并不低。

重庆提出2027年经济迈上4万亿元台阶,照此目标,以2022年预期经济总量为基数来计算,重庆接下来五年的年均增速需要达到6.3%。相比十四五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预期,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增速要求更高。

与重庆的目标一致,深圳党代会报告提出接下来五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深圳目前的经济总量略高于重庆,年均增速可以稍微低一些。处于重庆和成都经济总量身后的城市中,杭州党代会报告提出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万元;南京提出经济总量达到2万亿的目标。

在去年GDP全国十强城市中,武汉和苏州在党代会报告中并未提出总体的经济增长指标,但是这两个城市有自己的经济指标,相比上面的城市,武汉的目标更抽象,杭州更具体。武汉提出基本建立现代产业体系,“965”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稳中有升。苏州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40%以上,五年后R&D投入占比达4%,高新技术企业数翻一番达2万家。

-2-

成渝携手科创突破产业升级

不管是提出了增速目标的成渝深杭,还是提出更加宏观或微观目标的武汉苏州,这些城市党代会报告的经济目标相比两年前的十四五规划都更高。可现实是,经历了三年疫情之后,上述头部城市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复杂,国内经济需求、供给、预期等因素压力更大。要靠什么在逆境之中更上层楼?答案是科创突破以及(制造业)产业升级。

成都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建设运行天府实验室;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和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提出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提升科技创新中心全国影响力。

相比成渝,深圳和武汉的科创基础建设更为扎实。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领头,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鹏城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集群组成科创大方阵。武汉也瞄准了“国字号”,提出争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谷实验室等湖北实验室也要争创国家实验室。

科技创新与产业能级紧密相连。成都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超过20%和1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具体来看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高端芯片、新型显示、智能汽车、抗体药物、卫星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和基因治疗、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重庆同样倚重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其支柱产业与成都比较类似,如何避免产业过度同质化将是成渝两地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成都党代会报告提出“一城多园”共建西部科学城,协同打造成渝科创走廊,这是成渝在科创方面的合作,也是两地产业协同共赢的先手。不过成渝产业共融最关键还是需要中部塌陷区域崛起。成渝目前是“双拳突出,胸膛单薄”——两地相距300多公里,中间地带发展不足,没有结实的城市链条将两个核心联系起来。

-3-

成渝腹地城市受益双城经济

针对成渝“中部塌陷”,四川提出“支持成渝主轴节点城市融合发展,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和内自同城化发展,高水平建设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在川渝党代会(市区县)代表团审议环节,处于成渝中间地带的四川内江、重庆荣昌、纂江也透露出将城市未来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紧紧捆绑的意愿。

内江代表团以“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为核心目标,重点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荣昌区委书记称“奋力建设成渝腹心现代化新兴城市”;地处纂江的万盛经开区主政者称,全面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打造主城都市区南向支点城市。

除了成渝腹心城市获得发展良机之外,四川党代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支持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副中心的名头有了,但这些“拼盘式副中心”能否担起副中心的担子?相比周边省份副中心城市,四川的经济副中心经济总量低、人口占比少。

2021年成都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为36.99%,比2016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首位度排名第四。四川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八万亿元,其中成都就占了3万亿元,比例达到37.5%。对比来看,2021年绵阳、宜宾经济总量分别为3350亿、3148亿,南充、泸州、达州则是两千亿级别。

不光是经济,人口也加快向成都聚集。目前成都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七普数据显示,四川全省只有成都、绵阳和凉山在全省人口占比提高,其他市州都在下降。其中,人口总量排名全省第二的南充全省占比从2010年的7.81%下降到6.7%。

四川近年来在宜宾、绵阳、南充、成都设立了四个新区,目的是借此壮大副中心。事实上,几个副中心最终能否为四川撑腰壮胆,还得看成都产业升级能否成功,继而疏解非核心功能惠及周边城市、副中心城市。从这个角度来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成败,关系到四川所有市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成都冲3万亿重庆冲4万亿,周边城市谁能分一杯羹? (成都重庆经济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