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大案是什么,朱元璋杀了这么多的人其实只有一个目的
5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0 18:17:15朱元璋原本是元朝末期起义军中的一个无名小卒,后来,他受到郭子兴的重用,单干之后更是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地方割据势力,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在拥有自己的强大势力以后,他一鼓作气,把元朝王室彻底驱离了中原,最终,建立了一个属于汉人的王朝。
同时,这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明朝。
然而,在朱元璋刚建立明朝的时候,皇权并不稳固,一直与相权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所以,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推动了“洪武三大案”的发生。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三大案中读出什么呢?今天,我们详细地讲一讲洪武三大案的具体经过、朱元璋发动它的用意以及它所造成的结果。
第一大案:空印案
众所周知,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交通来往不方便,有时官员们想进京办事,得耗费将近半年的时间。所以,为了提高政治运行效率,一些官员便在公务文书上盖空白盖印,后来,朱元璋得知了这件事。在他看来,官员们这样的做法是在欺骗他。于是,他就下令清查此案,并处死了相关官员。
就这样,上万名官员丧命于此案之中,比如:时任济南长官的方孝孺父亲。
第二大案:蓝玉案
蓝玉是明朝建立之初的著名将领,他凭借自己的开国功勋和与朱家的联姻,在朝中获得了一个位高权重的身份。不久之后,蓝玉恃功而骄,自作主张,比如:在北伐元室的过程中,祸害元朝贵族。这不仅破坏了朱元璋颁发的民族团结政策,还引起了朱元璋的严重不满。
于是,朱元璋借口杀了蓝玉,同时,上万名官员也因此而受到牵连。
第三大案: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明初的名臣,他不仅有才华,而且,个人政治能力还十分突出。但是,他却心怀不轨,不仅在朝野中大力安插和提拨自己的亲信与心腹,妄想架空皇权,甚至,还逼死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刘基。为了获取援助,胡惟庸找到自己的亲家李善长,并向其表明了自己的心思。
李善长得知此事后并未明确表态,只淡淡说了一句:“我老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对此,胡惟庸认为李善长这是默许和鼓励自己,于是,他更加用心谋划这件“大事”。然而,就在胡惟庸为了谋朝篡位四处奔忙之时,朱元璋却从一些大臣口中得知了这件事。
不久之后,朱元璋就处死了胡惟庸及其党羽。
经历这三件大案以后,明朝朝廷几乎被血洗了一遍。同时,朱元璋也因此变得更加多疑,不愿意轻信他人。从此以后,他亲自批阅奏章,勤于朝政。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制造这三大案呢?他又有什么用意呢?
空印案的发生,是因为朱元璋受童年影响所造成的过度矫正,而其余两件案子则透露出了明初皇帝、大臣和太监之间的不协调。对于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江山,朱元璋特别珍惜。同时,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打下江山,绝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的老乡——淮西集团。
因此,每当批阅奏折的时候,朱元璋总会写上这样一句话:“朕本淮西布衣。”然而,淮西老乡们却一个接一个地要求掌握大权,这让朱元璋心生不满。后来,胡惟庸与刘基对抗,刘基所代表的浙东集团输得是一败涂地,直接导致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的嚣张跋扈。
从此以后,淮西集团在朝中说一不二,政令基本出自其手,这就引起了朱元璋严重的不满和不安。有这样一个威胁在身旁,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坐于皇位之上。而且,蓝玉后来不仅手握重兵,还跟皇室有亲戚关系,十分嚣张跋扈,让朱元璋感到自己再也无法掌控军队的控制权和指挥权。
于是,朱元璋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全面清扫这些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人。
其实,对于出身贫苦人家的朱元璋来说,既得的皇位和江山都来之不易。因此,他绝对不允许别人和自己共享这一切,或者说取代自己。
因此,为了加强皇权,打击相权,他废除了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丞相制度,每天批阅奏章到深夜,使得明朝和清朝成为了中国皇权最集中的两个封建王朝。然而,在三大案的背后,是朱元璋对大臣们的不信任和对皇室利益的捍卫。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胡惟庸和蓝玉所作出的种种阳奉阴违的行为,均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此来谋取朝政大权。试想一下,假如,胡惟庸和蓝玉没有野心或者野心不大,安分守己,那么,这三大案是否可以避免呢?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如,他们二人极度痴迷于权力,谋朝篡位的意图过于明显,以致于,大计未成却招来了杀身之祸。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皇权不容侵犯, 宁可错杀一千,也要维护帝王威严。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还促成了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且影响到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