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百科 科技 职场 学习 宠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动荡年代中的善与恶:从《双城记》浅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9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1 14:15:19    

狄更斯在面对十九世纪早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时,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通过虚构出一些人道主义典型形象,提倡情感教育,反对激烈的群众性暴力运动。虽然有人对其思想持否定态度,但从多种角度看,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还是颇具魅力的。

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传》自序中曾写到:“我宁愿让自己信笔执书,在更广阔的范围里来描绘英国的风光和人物。”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双城记》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广阔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情节、严谨有序的结构,演绎出发生在这两个城市间的一段充满善与恶的“童话故事”。

《双城记》

莫奈特:人道主义的化身

莫奈特医生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是狄更斯笔下的人道主义典型。年青时候的莫奈特是闻名巴黎的外科医生。1757年的一个月夜,他被一辆突然飞驰而来的马车带到一座官邸,被迫抢救一对受伤的姐弟。在诊治的过程中,他了解到那位农妇被艾弗雷蒙德侯爵之弟强占,其夫被害,父亲被气死,弟弟在复仇时也受了重伤。

目睹了这一惨剧的莫奈特医生,愤然写密信向朝廷大臣告发艾弗雷蒙德兄弟的暴行,却因此被关入巴士底狱长达18年。获释后,精神失常的医生被女儿露茜接回伦敦,并逐渐恢复了健康和神智。面对封建贵族鱼肉下层百姓的社会现实,莫奈特医生没有选择忍气吞声,却因仗义执言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苦难,自身也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双城记》正文

在英国生活多年之后,当莫奈特医生得知与自己的女儿真心相爱的青年查尔斯·达内尔的真实身份却是艾弗雷蒙德侯爵之子时,为了女儿的幸福,他抛开仇恨,毅然成全了他们。大革命爆发后,达内尔被捕入狱,年近七旬的莫奈特医生又重新回到那个带给他伤痛的地方,一方面尽力营救女婿,一方面又一视同仁地为监狱中的所有的病人治病,体现出一种博爱精神

卡尔顿 :为了爱情,死而无憾

锡德尼·卡尔顿是该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最初被人们视为律师斯曲里弗的一只懒散、嗜酒成性的“走狗”,总是恭顺而尽责地替斯曲里弗效劳,“带着一身无用的精力,置身在一片荒芜之中”。他深爱着露茜,却也深知自己的堕落无法带给她幸福。他将露茜视为一种不可破坏的美,期望她和达内尔能有美好的结合,并向露茜承诺:“如果我的生命里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愿意为您和您所爱的人做出牺牲。”

剧版《双城记》

他带着对露茜深沉而无私的爱,在达内尔生命垂危之时,用自己的生命代替了他。能够为爱而死,他觉得死而无憾。“我现在所做之事,远胜于我曾经做过的一切;我今日获得的安息,也远比我所能想象的恬静”。作家也引用了圣经里的话——“主曰: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者,虽死,必复活;或者且信我者,必永生”——将卡尔顿的利他精神颂扬。

德法热太太:复仇恶魔

德法热太太是革命群众的代表,更是一个可怕的复仇者。被艾弗雷蒙德侯爵害死的农妇一家就是她的亲人。所以她对贵族、对艾弗雷蒙德一家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大革命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到战斗中。看到敌人倒下,“她突然兴奋起来,一脚踩住他的脖子,用那残忍的小刀——早已准备好的——砍下了他的头”。

影版《双城记》

然而,杀死这样的敌人绝不会满足她的复仇欲望。当达内尔被捕并在莫奈特医生的艰难营救下终于被释放后,她依旧不肯罢休,拿着丈夫发现的莫奈特医生当年在狱中的血书去举报,欲将无辜且早已放弃贵族身份的达内尔置于死地,并直接导致了卡尔顿的悲剧。

不仅如此,她连露茜、孩子和莫奈特医生也不放过。她声称:“我,我本人,一点儿不把那医生放在眼里。他保住他的脑袋或失掉他的脑袋,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艾弗雷蒙德家族的人必须斩尽杀绝,当妻子的必须跟着丈夫去,孩子必须跟着父亲去!”仇恨让她变成了魔鬼的化身,自童年起就根深蒂固的冤屈、仇恨意识使她变得丝毫没有同情和怜悯之心。最后,在与露茜的仆人普洛丝小姐的扭打中,她被自己的手枪打死了……

《双城记》插图


狄更斯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作品就是对史实的忠实记录。他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观察、对人性的广泛探索,提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虚构出了一些理想的典型人物,用以反对带有巨大破坏作用、杀伤力的群众性革命运动。很明显,博爱的莫奈特医生、为爱而牺牲的卡尔顿是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而以德法热太太为代表的革命暴力分子则是与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直接对立。

在狄更斯看来,盲目而热烈的革命分子和旧贵族一样,也属于社会中的压迫者。因此,小说中他在多处将革命分子比作“大风暴”、“可怕的海啸”。他们“热血沸腾”、“狂暴凶残”。“男人们是凶狠的,而女人们的模样哪怕最勇敢的人见了也会害怕”。“他们被长期附身的可怕的恶魔所召引,狂奔在一面红旗下,危及国家,成为野兽”。他们高喊着“自由、平等、博爱,否则毋宁死”,跳着卡尔马涅乐舞,将一个个敌人送给“吉洛蒂”……

双语版的《双城记》

有人指责狄更斯描写失去理性的人民暴动是对革命群众运动的恶意丑化,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个人认为,在面对社会矛盾时,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角色的有志之士,会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社会改革的不同见解和看法。

也许,我们今天可以从历时的角度评判出谁的见解更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但从共时的角度看,无需过多做孰优孰劣的评判,毕竟他们都曾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就如同我们看待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一样,即使儒、道两家之思想主张在历史上的影响最大,其学说中依然各有不足之处,而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也依然源远流长。

狄更斯

狄更斯深切地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下层群众的不满,担心英国爆发像法国大革命那样规模的革命,因此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写出了《双城记》,并呼吁英国的统治阶层,要求其做出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作为民主主义者的狄更斯提倡情感教育,主张非暴力的社会改革,希望发扬人类本性中的善去战胜社会中的恶。虽然他的见解与理念从今天看来其历史作用及影响并不够大,但狄更斯面对社会矛盾时的努力付出及其作品中所贯注的人道主义思想还是具有难以磨灭的光彩和魅力。

【安全用电】电线为什么会发热?

为什么皮肤油脂分泌旺盛(皮肤出油的原因与日常控油护理指南)

为什么叫做轻钢(轻钢和重钢到底有什么区别?)

住宅为什么挂画(为什么富贵人家一定要挂书画?)

为什么吹了空调头疼(吹空调就头痛是怎么回事?)

油漆为什么致癌(损害身体的三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