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历史名人 之姜尚
5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0 20:07:15在氏族公社时期,曾实行一种族外婚制。当时,周族常与一个姜姓部落通婚。传说周人的祖先弃的母亲就是姜姓部落的女儿,名叫姜嫄。这个古老的姜姓部落,曾经帮助过大禹治水,功绩显赫。到了夏朝统治时期,便让他们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安居下来,所以,他们的成员也以其封地为姓,即姓吕。史书上的姜尚,有时写作吕尚,便是这个缘故。到了夏商之际,他们的后裔又分散到许多地方,其中一支就到了东方沿海一带定居下来。姜尚就是这一支姜族的后代。

姜尚生活的时代,正处在贵族荒淫、政事腐败的商朝末年。他出身贫贱,传说曾在商都朝歌当过杀牛卖肉的屠夫,后来又到黄河边上的孟津开过酒店。他亲眼看到了商朝那班文武官员贪财好利、欺压百姓的可憎嘴脸,目睹了下层人民饱受压迫、贫穷困苦的悲惨景象,心中愤愤不平。
姜尚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钻研兵法。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会了一身治国用兵的本领。在政治腐败的商朝末年,象姜尚这样出身微贱的人,根本没人把他放在眼里,空有满腹学问无处发挥。偏居西部的周国却和这里的情况不同。从太公季厉当政时,就开始搜罗人才,不讲出身,只要有才干就能得到重用。后来,周文王姬昌当了首领,更加重视招揽人才,许多著名人物都投靠了周国。
姜尚听说周文王到处访求人才,心想:我的本事总算有施展的机会了!于是,年已七十的姜尚打起行装,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从遥远的东方来到周国。
周文王常到渭水边打猎。姜尚得知后也就整天在附近的小溪旁钓鱼,盼望着有一天能够跟文王见面叙谈。
过了几天,文王果真带着人马来了。当他发现柳荫下的小溪旁坐着一位钓鱼的白胡子老头时,很好奇地找老头攀谈起来。姜尚心中高兴,却不动声色,认真回答着文王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们二人越谈越起劲,越说越投机,从钓鱼谈到打仗,从家常谈到国事,从政治谈到军事。文王听姜尚谈得头头是道,不住点头称是,高兴地说:“我父亲太公在世时,就盼望有一个象你这样精通文武的人来辅助周国,今天可算是盼到了!”说罢,文王亲自把姜尚扶上车,一道返回宫中。
从此,人们都说姜尚是太公想望的那种贤人,因而尊称他为“太公望”。时间长了,人们就直呼他为姜太公。文王封姜尚为国师,负责全国的军事。姜尚协助文王,尽心竭力,做了许多事情。相传,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美里时,就是姜尚等人想办法把他救出来的。之后,文王“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①,辅佐文王灭了许多小国和部落。
文王去世,他的儿子武王继位。武王尊姜尚为“师尚父”,许多事情都要姜尚拿主意。
武王即位的第四年,由姜尚任总指挥,举行了一次会师演习,八百诸侯会师盟津,声势浩大。大家都以为,可以乘势进攻商纣王,一举取胜,而姜尚与武王却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又过了二年,商朝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政治腐败到了极点。武王决定起兵灭商,可占卜的结果很不吉利,并且还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文臣武将们认为此时出兵违背天意,只有姜尚坚定不移,力劝武王出兵。认为此时出兵,必能取胜。武王采纳了姜尚的意见。果然不出所料,伐纣战争大获全胜。
灭商战争结束后,武王论功行赏,以为姜尚出谋最多,功劳最大,便封他到东方营邱(今山东临淄)做齐国诸侯。营邱之地,濒临东海,荒草丛生,居民少,野兽多,文化十分落后。营邱附近,有一支东夷族人一-莱人。莱侯听说姜尚要来此建国,便率众阻击姜尚,“与之争营邱”,被姜尚一举击溃。
接着,他“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很快使国势强盛起来,周围的“人民多归齐”。之后,周成王又授齐国更多的土地,“东至海,西至河(黄河),南至穆陵(淮河南),北至无棣(辽宁西部)”,在这广大地区内的侯国部落,均属姜尚控制,并有征伐权利。
由于姜尚的苦心经营,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大国,而他终因年迈,在营邱去世。据说他死时有一百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