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宋朝、元朝和明朝造船技术的发展
7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13 22:30:20秦汉、隋唐时期造船业在我国就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过若是说哪一个时期造船发展的速度最快,非宋、元和明朝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无论是造船的能力、数量与规模都是其余封建王朝无法比你的。
为何会如此说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宋朝、元朝和明朝背景下造船业的辉煌与航海活动。
一、繁荣的海运、漕运经济
有别于汉、唐的文治武功,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取得的成就大部分来自于经济,尤其隋唐大运河等诸多水利工程出现后,漕运经济便成为了宋朝的主体经济之一。
1.宋代发达的造船业
宋朝的疆域不如隋唐时期广袤,西部更是失去了贸易要道丝绸之路,在此情况下他们不得不积极发展发展海外贸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与此同时,开封城周边的四大水利体系,也促使宋代造船业的繁荣与昌盛。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就领先于全世界,宋朝时期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水密仓、指南针、平衡舵等先进技术的出现,为宋朝迈向航海、漕运奠定了基础。
宋朝时期船只不仅体型庞大、种类繁多,甚至于还出现了商船队伍,贸易的路线一度达到了东南亚、中东,将北宋珍贵的陶瓷、丝绸商品销往世界各地。
宋朝海运贸易的繁荣与“开疆拓土不足”有着严重的关系,如此也就造成了宋朝重视海外市场,据记载日本、高丽、勃泥、大食等50多个国家皆是宋朝的贸易伙伴,最远的地方甚至能达到非洲。
2.陆地纵横交错的河道与漕船
纵览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宋朝对水利工程的重视达到了一个顶峰,河道的开凿、中期的保养、后期的管理等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甚至朝廷还将河道纳入立法范畴内。
再加上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偏向于北方,而经济中心却偏向于东南沿海一带,如何将商品以极低的损耗运输到北方就成了一个几首的问题,如此河道与漕运成为了首选。
借助河道的便利、船舶运输的庞大数量,宋朝才得以维持几百年的繁荣与稳定,依赖河道水利工程生存的渔户更是解决了农业生产不足的弊端。
为了适应复杂的海洋环境以及纵横交错的河道线,宋朝制造出了不同种类的船舶,以海船为例。宋代有一种尖底海船、吃水深,除了配套相应的指南针外,“水密舱技术”也是船舶上一项先进的技术。
根据一些出土的宋代海船分析得知,宋朝时期的海船长度、宽度、吃水深度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总体排水量甚至可以达到上千吨的规模。
河道中行驶的一般为漕船、座船、战船等,仅仅是在公元1021年这一年宋朝船厂制造的船舶总量就达到2900多艘,漕运的规模比隋唐时期足足翻了一倍。
被挖掘出来的沉船“南海一号”赫赫有名,这一艘船无论是工艺、排水量,还是相应的配套设施都代表着顶尖水平,但是西方距离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还有约400年。
二、元帝国的海洋运输业
众所周知,元帝国控制的疆域非常广袤,为了满足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商品贸易,除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外,元帝国还开发了4条重要的海上贸易路线。
1.辐射欧亚非的航海贸易
元朝曾在上海、温州、杭州等处设立市舶司,并在宋朝的基础上将航海贸易又推向了一个高潮阶段,海上交通4条航线每年都会吞吐数以万计的物资。
第一条元大都经运河、黄河进入海洋,航线涉及朝鲜一带,第二条由杭州进入海洋沿海北上至登州,最后可抵达日本一带,第三条从福建泉州、广州西南入海,航线辐射范围越南、菲律宾和加里曼丹岛等地。
第四条同样是从泉州出发,途径泰国、马来西亚并越过马六甲海峡,随后船只即可向缅甸、印度、孟加拉国航行,最远处甚至可以到达如今的南非沿海一带。
如果说宋朝的海洋贸易倾向于漕运和海运各一半,元朝时期的船舶业更倾向于海洋运输,从上述的介绍不难看出元朝海上活动范围之广。
2.元朝造船业有多发达
在宋朝的基础上元朝造船业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为了民生经济建造了不同种类的漕船,为了军事战争建造了攻守兼备的战船,为了海洋贸易更是建造了庞大且技术顶尖的海船。
元朝的漕船主要代表为钻风船,根据资料的记载“有千料者,有四百料者,名钻风海船”,这种船适合在浅滩、河道内行驶,速度和运输货物数量都有保障。
元朝的战船战船少则几百艘、多则几千艘,终元一朝的战船累计数量可达20000之多,这也是元朝统治者可以坐北而控制南方的一大基础。
元朝时期的海船以四桅远洋海船最为突出,船上有200多名水手,既可以借助风力行驶也可在无风时摇橹航行,每一艘船上海配备多艘小船以备不时之需(类似现在的救生船)。
马可波罗曾在自己的书籍中记载了一幅场景,忽必烈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时乘坐的便是海船:“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可见元朝时期的海船非同一般之处。
据不完全统计1270年后的20多年间里,元朝一共制造江船约8000艘、海船约9800余艘,民用船只的数量更是不可估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
三、明朝造船业:造船业的第三个高峰
明朝时期的船舶数量增多、体型增大,在宋朝、元朝船舶的基础之上,明代船舶还采用了榫卯结构技术。
根据《武备志》、《漕船志》等诸多资料的记载,明朝先进的船舶可分为福船、宝船等。
以宝船和福船为例,明朝时期的航海运动以郑和下西洋航行最为出名,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郑和七次出史西洋,以宣扬大明王朝的辉煌与繁荣。
这一次航海的历程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比较有名,最远处甚至可以抵挡非洲东海岸,比欧洲大航海时代要早一百多年,体现了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一流。
郑和下西洋所乘坐的船只为宝船,据记载宝船有“六十三艘,其大修四十四丈,博十八丈;次修长三十七丈,博十五丈……”,这些宝船的足迹涉及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洲等,辐射范围之广、安全性能之强。
《瀛涯胜览》有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人员高达两万七千多人,这不仅需要强大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作为支撑,其航海的配套设施依旧需要成熟。
郑和下西洋一共走过了近二十国,宝船的航路海潮、地理、气候各不相同,由此可见看出宝船的造船技术有多么先进,堪称明朝船舶技术之最。
福船也是明朝的主要船舶之一,《武备志》曾这样记载它的特征“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口张,其尾高耸”。
明朝船舶之所以能在海上长距离航行,与其船舶的原材料、完善的制造管理体系有很大关系,船舶选用的材料多为楠木、杉木等耐腐蚀性材料。
船舶的线条也会根据海鳅、蜈蚣、山梭等生物的体型来规划,保障船舶安全性的同时,又能够保障在海洋中、河道中航行的速度与稳定性。
《南船记》关于明朝船舶部门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记载,从船舶的图式、尺寸到数量都有相关人员管理,甚至于工匠和主管官员的信息也有详细的记载,以保障后期的监督与维修。
明朝时期的海洋贸易总体上虽然不如宋朝、元朝繁荣,但它的工艺和技术却丝毫不输前两者,造船厂分布广泛、规模宏大、配套齐全,代表着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又一个巅峰。
总的来说,秦汉、隋唐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就已经出现萌芽,但真正快速发展的时期则是在宋朝、元朝和明朝这三个时期,比西方大航海时代要早百年之久。
可惜的是,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明朝造船技术、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丢失,自此之后我国的造船业慢慢落后于全世界,昔日的辉煌一去不复返。